[实用新型]热阴极电离规管有效
申请号: | 200820301428.X | 申请日: | 200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58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泞;赖寿培;何居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41/04 | 分类号: | H01L41/04;G01L2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顺德 |
地址: | 61005***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阴极 电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规管,特别涉及热阴极电离规管的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规管是一种真空测量器件,热阴极电离规管主要用于高真空领域的测量。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圆筒形”热阴极电离规管,其结构如图4所示。这种规管的电极,包括收集极10、栅极(阳极)12、灯丝(阴极)11。灯丝11为螺旋型,栅极12为双螺旋型,收集极为金属圆筒。灯丝11置于栅极12围成的空间中,且被收集极10包围。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灯丝11发射的电子在栅极12电场的作用下飞向栅极12,越过栅极12趋向收集极10;在栅极—收集极之间拒斥电场作用下,电子逐渐减速,在速度达到零时,电子返转并飞向栅极12,再次越过栅极12趋向灯丝11;又在栅极—灯丝之间的拒斥电场作用下,逐渐减速,在速度为零时,电子再一次返转并飞向栅极12。在这样的往返运动中,电子不断与气体分子碰撞,把能量传给气体分子,使气体分子电离。电离区间产生的正离子被收集极10接收,形成离子流I+。根据公式
(其中S为规管的灵敏度,Ie为灯丝的发射电流)即可计算出真空度P。这种规管的电极结构比较复杂,容易受到污染;规管电极在受到污染后,很难彻底清除;而且复杂的电极结构增加了在高真空端的放气量,影响规管的测量精度和重复性。这种规管测量范围为一般只能达到1×100~1×10-5pa,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热阴极电离规管,电极结构复杂,测量精度低,使用范围小的缺点,提供一种电极结构简单,测量范围更宽的热阴极电离规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热阴极电离规管,包括收集极、栅极和灯丝,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极和栅极基本上成“∏”形;所述收集极所在平面与所述栅极所在平面垂直,且所述收集极对称轴与所述栅极对称轴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大大简化了收集极和栅极的结构,提高了测量精度和重复性,测量范围达到1×102~1×10-5pa,大于现有技术2个数量级。制造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右视图;
图3是实施例2收集极和/或栅极形状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规管电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热阴极电离规管的电极结构,并巧妙安排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简化了规管生产工艺,改善了高真空条件下的测量氛围,提高了测量精度,扩大了测量范围,提高了测量参数的重复性。
实施例1
本例的热阴极电离规管,收集极10、栅极12基本上成“∏”形(或门框形),如图1、图2所示。收集极10和栅极12均采用断面为圆形的线材折弯构成,可以减小电极的表面积。收集极10构成的“门框”,其宽度和高度应当大于栅极12构成的“门框”,以利于接收正离子。收集极10所在平面与栅极12所在平面垂直,而且收集极10的对称轴与栅极12的对称轴重合。由图2可以看出,本例灯丝11对折成“∧”形,其顶部通过绝缘子20固定在栅极12中。灯丝11称轴与收集极10和栅极12的对称轴重合,灯丝11所在平面与收集极10所在平面重合。本例灯丝11采用涂覆氧化钇的铱丝,具有熔点高、工作压强高的特点。
热阴极电离规管,灯丝发射出的电子,最终是要被栅极吸收的。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电子越晚被栅极吸收,那说明它在电离区间运动的时间就越久,运动的路程就越长,电离的离子就越多,以利于提高规管性能。相比现有技术的规管栅极采用双螺旋栅极,本例栅极吸收电子的能力和几率小得多,电子运动路程要长得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14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