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喷雾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303833.5 | 申请日: | 200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53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钟星灿;何叶从;肖益民;邹国荣;周杰;付祥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72 | 分类号: | F22B37/72;F22B27/1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 冬 |
地址: | 61003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雾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雾结构,尤其是适用于为蒸发换热过程提供补充的雾化水。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喷雾结构中,当喷嘴对作用表面喷洒流体时,一般都是采用孔口为圆孔的喷嘴,在流体高速通过孔口向容器外自由空间出流时,其射流自然的扩散状态总是呈圆锥状分布。当这个射流投射到以其轴线为法线的平面上时,其投射面为一个圆形平面。如果这个射流的轴线与平面的法线存在一个夹角时,其投射结果为一个椭圆平面。当采用这种射流形式为蒸发器金属表面补充水分消耗时,在射流投射的圆形或椭圆平面内。即使这个圆形或椭圆平面处于运动中,受到补水射流的影响,也使金属表面湿度增大,几乎趋近于饱和,以致该范围内的金属表面蒸发效应趋近于零,致使蒸发换热的效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补水时喷嘴射流作用到换热器表面后,既能保证适时的提供补水量,又能保证金属表面液膜有充足的蒸发时间和空间的喷雾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喷雾结构,包括带进气管和进水管的引流导管、引流接头、带喷嘴的喷头,在喷头中设置有气水混合腔,喷嘴的出水口为线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喷头与引流导管之间采用引流接头连接;所述的引流接头上设置有分别与进气管和进水管联通的进气通道和进水通道,且进气通道和进水通道分别通过引气通道和引流通道与所述的气水混合腔联通。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喷雾结构,由于出流补充水在喷嘴的矩形宽度方向受限,其射流在矩形的长度方向扩张,从另一个侧面观察,受限射流形成比圆锥直径更大的扇状射流。采用这种受限射流形式为蒸发器金属表面补充水分消耗时,单一喷嘴射流覆盖面积大为减少,并在矩形的长度方向有所扩张,当喷雾结构沿宽度方向运动时,其覆盖面更大。因此,补充水对金属表面蒸发效应的影响范围也相应减少,可以实现对金属表面水膜蒸发效应影响最小的持续性补水。而且能够在引流导管上布置多个喷嘴,满足工程中的需要。本实用新型的喷雾结构的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喷雾结构的结构轴向示意图;
图2是喷嘴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引流导管、2-进气管,3-进水管,4-喷头,5-喷嘴,6-气水混合腔,7-引流接头,8-引水通道,9-引气通道,11-进气通道,12-进水通道,13-延伸引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喷雾结构主要由带进气管2和进水管3的引流导管7、带喷嘴5的喷头4组成,喷嘴5的出水口如图2所示为长度较长而宽度较小的线状。当补充水和压缩空气分别通过进气管2和进水管3进入到喷头4中的气水混合腔6后,受压缩空气引流作用,补充水从喷嘴5呈扇形向外喷出,在喷雾结构所作用的换热器表面形成狭长近似线形的投射面并在该投射面形成水膜。因此,在因喷雾结构转动与换热器形成的相对运动过程中,在换热器表面雾化水形成的水膜不断蒸发进行换热。在喷雾结构转动一周的周期内,本实用新型在与换热器表面相对运动过程中形成水膜的过程,与现有的圆孔型喷嘴形成的水膜过程相比,对金属表面的蒸发影响最小,所以能有效地提高蒸发换热效果。
为了便于喷头4和引流导管1的连接,喷头4与引流导管1之间采用引流接头7连接。引流接头7上设置有分别与进气管2和进水管3联通的进气通道11和进水通道12,且进气通道11和进水通道12分别通过引气通道9和引流通道8与所述的气水混合腔6联通。所述的进气通道11设置在引流接头7的中部,并在进气通道2的外周设置有进水通道12。如图1所示,引流导管1为双层结构,中间为进气管2,外层为进水管3,进气管2与进气通道11联通,进水管3与多个进水通道12联通。引流接头7设有2~4个不同方向与喷头4连接的接口,可以根据需要连接一个或2个喷头4。对实际使用中不需要的接口,采用接口封头封闭,这样提高了引流接头7的互换性和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采用该引流接头7还有利于在引流管道1的延伸段上不同位置布置多个喷头4时使用,即在引流接头7的一端与进水方向的引流导管1连接,另一端与延伸引流管13道连接,这样从进水方向来的补充水一部分从引流接头7上的喷嘴5喷出,另外的部分从延伸引流管13供给后面的引流接头和喷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38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