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天线装置和包括这种天线装置的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0222.6 | 申请日: | 2008-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2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安德烈·凯科宁;彼得·林德伯格;史蒂芬·勒夫格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尔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24 | 分类号: | H01Q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辉 |
地址: | 瑞典***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装置 包括 这种 便携式 无线通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天线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在诸如移动电话的 无线通信装置中使用的天线装置,其适于频率相对较低的无线信号,如 FM频带的无线信号。
背景技术
在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中,内部天线已经使用一段时间了。与使用 内部天线有关的优点很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小且轻,使得它们适 于其中尺寸和重量占重要地位的应用(例如在移动电话中)。
然而,内部天线在移动电话中的应用对于天线单元的构造产生了一 些限制。具体来说,在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中,供内部天线结构使用的 空间是有限的。这些限制可能使得难以找到提供宽工作频带的天线的构 造。对于希望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无线信号的天线来说尤其如此,这是 因为与工作在相对较高频率下的天线相比,这种天线的期望物理长度较 大。
工作在相对较低频带下的一个具体应用是FM无线应用。FM频带在 欧洲被定义为88~108MHz之间的频率而在美国被定义为76~110MHz 之间的频率。现有技术的常规天线构造(如适配在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 的外壳内的环形天线或单极天线)将使得其工作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因 为这种天线要么是频带足够宽而性能太差,要么是性能足够而带宽太窄。
相反,用于便携式无线天线装置的常规FM天线被设置在连接至该 天线装置的头戴式耳机线中。这种具有相对较长导线的构造能够得到对 于低频应用也足够的天线长度。
用户可以交替使用内部FM天线和外部FM天线的天线解决方案是 有利的。然而,简单的开关解决方案因常规50欧姆开关中的寄生电容和 电感降低了天线的性能而不可用于有源天线。这种开关结构还因噪声指 数的增大而降低了内部天线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中使用的内部 天线装置,其根据工作条件和用户偏好而以内部天线单元或者外部天线 单元来工作。
本发明基于这样一种认知,即,外部和内部辐射天线单元的组合可 用于有源天线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装置,该便携式 无线通信装置适于接收至少第一工作频带中的无线信号,所述天线装置 包括可连接至无线信号接收器装置的第一辐射元件,该天线装置的特征 在于还包括:滤波器和放大器级,其互连了第一辐射元件和该无线信号 接收器装置;可连接至连接器的第二辐射元件,该连接器连接至该滤波 器和放大器级,其中,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二辐射元件连接至该连接 器,而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二辐射元件与该连接器断开,并且第一辐 射元件和该连接器共用与该滤波器和放大器级的同一连接,并且都直接 连接至该滤波器和放大器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这种天线装置的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可以根据工作条件和用户偏好来工作。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传感器,该传感器用于感测第二辐射元 件是否连接至该连接器,其中,该传感器对该滤波器和放大器级的放大 器的工作进行控制。由此,可以将电流消耗保持最小。
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了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举例来说明本发明,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至FM接收器电路的天线装置的示意 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3是更详细示出图2所示天线装置的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而
图7是安装在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立 体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和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的优选实施 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在下面的文字说明和权利要求中,使用了术语“辐射元件”。应当明 白,这个术语旨在涵盖设计用来接收无线信号的导电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尔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莱尔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02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