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圈及线圈的成形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2302.5 | 申请日: | 200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1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服部薰;前野谦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田村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7/00 | 分类号: | H01F37/00;H01F27/28;H01F41/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谢丽娜;关兆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成形 方法 | ||
1.一种线圈,通过将一条平角线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其特征在于,
构成包括缠绕开始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及构成包括缠绕结束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从线圈外周突出形成。
2.一种线圈的成形方法,该线圈使用绕线头将一条平角线材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形成为方筒形状,该线圈的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平角线材的传送工序,准备上述线圈的绕线所需长度的上述平角线材,将该平角线材传送到上述绕线头,并设定为上述平角线材的前端从上述绕线头突出预定长度的状态;
缠绕开始工序,使用上述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线圈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线圈外周突出;
绕线工序,使用上述绕线头,直到上述线圈缠绕结束前的匝数为止对上述平角线材进行绕线;和
缠绕结束工序,使用上述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线圈的缠绕结束端部的线圈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线圈外周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缠绕开始工序及上述缠绕结束工序中,以能够使上述缠绕开始端部及上述缠绕结束端部和芯材绝缘的距离,使上述平角线材突出。
4.一种线圈的成形方法,该线圈通过将一条平角线材沿边状地方形缠绕而层叠为方筒形状,而连续形成至少第1及第2线圈元件,以使该第1及第2线圈元件为并排状态且彼此缠绕方向相反,
使用第1绕线头和与该第1绕线头以预定间隔离开设置的第2绕线头,由上述一条平角线材连续形成上述第1及上述第2线圈元件,
该线圈的成形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平角线材的第1传送工序,准备上述第1线圈元件及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绕线所需长度的上述平角线材,将该平角线材从上述第2绕线头侧向上述第1绕线头侧传送,设置在该第1绕线头上,并设定为上述平角线材的前端从上述第1绕线头突出预定长度的状态;
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使用上述第1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第1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第1线圈元件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第1线圈元件外周突出;
第1线圈元件的绕线工序,使用上述第1绕线头,直到上述第1线圈元件的预定匝数为止对上述平角线材进行绕线,形成上述第1线圈元件;
平角线材的第2传送工序,将前端形成了上述第1线圈元件的上述平角线材再次从上述第2绕线头侧向上述第1绕线头侧传送;
第1线圈元件的成形工序,通过弯曲上述第1线圈元件整体,将该第1线圈元件设定为预定的姿势状态;
平角线材的第3传送工序,从上述第2绕线头侧向上述1绕线头侧进一步传送上述平角线材,以确保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量;
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使用上述第2绕线头对该平角线材进行绕线,以使构成包括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第2线圈元件一边的平角线材从第2线圈元件外周突出;和
第2线圈元件的绕线工序,使用上述第2绕线头,直到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预定匝数为止对上述平角线材进行绕线,形成上述第2线圈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及上述第2线圈元件的缠绕开始工序中,以能够使上述缠绕开始端部和芯材绝缘的距离,使上述平角线材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田村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田村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230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