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生肌苷的微生物以及使用其生产肌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2307.8 | 申请日: | 200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3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朴英薰;赵光命;李熙种;李珍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生 微生物 以及 使用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肌苷的微生物以及使用其生产肌苷的方法。肌 苷属于嘌呤核苷,是一种在5’-肌苷酸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原料。更具体地 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高浓度肌苷的棒状杆菌属重组微生物,其中产 氨短杆菌CJIP2401(KCCM-10610)的特征被显示,编码核苷水解酶II 的基因(此后被称为‘rih II’)被失活,并且编码5-核苷酸酶的基因(此后被 称为‘ushA’)的表达被增强。
背景技术
作为核苷合成相关的酶,已知核苷水解酶II参与核苷的降解,并且 已知5’-核苷酸酶参与核苷的合成。
编码核苷水解酶II的基因是在核苷补救合成途径中编码酶的基因, 该酶不可逆地催化核糖和相应碱基,即嘌呤和嘧啶。该基因含有1326bp 核苷序列和编码30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并对嘌呤核苷和嘧啶核苷两者 具有底物特异性(Microbiology,2006,vol.152,pp1169-1177)。
编码5’-核苷酸酶的基因是在核苷生物合成途径(从头合成途径)中 编码催化核苷诸如AMP,GMP,IMP和XMP的去磷酸化作用的酶的基 因。该基因编码70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肌苷是在作为风味增强调料而受瞩目的5’-肌苷酸的化学合成和通 过酶转移合成中的重要底物。而且,肌苷是一种核酸生物合成的中间体, 其不仅是一种动物和植物中的重要生理因子,而且还被应用到包括食品 和医药工业等各个领域。已经报道核苷及其衍生物作为抗生素、抗肿瘤 和抗病毒物质具有许多用途(J.Virol,vol;72,pp4858-4865)。
生产肌苷的常规方法为使用微生物诸如芽孢杆菌(Agric.Biol. Chem.,46,2347(1982);韩国专利号27280或者产氨短杆菌(Agric. Biol.Chem.,42,399(1978))直接发酵,或者5’-肌苷酸的热分解(日本专 利早期公开号S43-3320)。但是,热分解需要大量的的热量,这使其难 以实践。按照直接发酵法,产生肌苷的菌株的活性非常低,因此生产成本 增加并且发酵时间较长,从而导致产率很低。
为了通过使用高浓度高产量的微生物来直接发酵生产肌苷,开发适 于在其培养液中高浓度积累肌苷的菌株是非常重要的。
本发明的发明人持续研究了使用微生物通过直接发酵生产高产率/ 高收率的肌苷。最后,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证实当编码核苷水解酶II的 rih II基因被失活并且编码5’-核苷酸酶的ushA基因被增强时产生肌苷 的微生物可高产率/高产量的生产5’-肌苷酸而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基于上述发现而建立。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棒状杆菌属重组微生物,其中编码核苷水解酶II的rih II基因被失活, 并且编码5’-核苷酸酶的ushA基因被增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微生物生产肌苷的方法。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可通过本发明的下列实施例来实现。
此后,将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通过对在CJIP2401(KCCM-10610) 的核苷合成途径中涉及的基因进行操作,提供了具有核苷生产能力的微 生物,其为能够高浓度积累5’-肌苷的产氨短杆菌ATCC 6872的突变株。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菌株为亲本菌株产氨短杆菌CJIP2401 (KCCM-10610)[韩国专利公开号10-2004-0099466],是产氨短杆菌 MP377(KFCC1 1141)的突变株。产氨短杆菌MP377(KFCC1 1141)的突 变株[韩国专利申请号10-2000-0013303]来源于产氨短杆菌 KFCC-10814[韩国专利号127853],是产氨短杆菌6872的突变株。因此, 本发明的微生物具有以下所述的主要特征并具有与产氨短杆菌CJIP2401 (KCCM-10610)相似的效果。
1)腺嘌呤营养缺陷型(Adenine auxotroph)
2)鸟嘌呤缺乏型(Guanine leaky type)
3)生物素营养缺陷型(Biotin auxotroph)
4)对8g/mL溶菌酶敏感
5)对3500g/mL 3,4-脱氢脯氨酸(dihydroproline)具有抗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未经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23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