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装置和车辆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3142.6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9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河合利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H01M2/10;H01M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装置以及配备有这种蓄电装置的车辆,所述蓄电装置包括支持多个蓄电元件的支持机构。
背景技术
在使用由多个单电池(二次电池)构成的组电池(assembled battery)时,多个单电池中的温度发生不均,所以单电池的充电和放电特性也出现差异,由此,作为组电池有时不能得到充分的输出。
为此,提出对构成组电池的各个单电池个别冷却、加热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用具有绝缘性的热收缩管覆盖组电池的外表面,并在热收缩管的表面上形成金属膜。根据这个结构,通过金属膜允许在多个单电池之间的热传递并促使散热,由此抑制多个单电池中的温度的不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8017号公报(权利要求的范围、图1等)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中,必须使用形成有金属膜的热收缩管覆盖组电池的外周面,使得构造和制造工序变得复杂。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简单的结构中大致均等地加热所有多个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包括:多个蓄电元件,各蓄电元件在两端具有端子;支持机构,其在各蓄电元件的两端侧支持多个蓄电元件;以及能够发热的发热体,其设置在支持机构中支持各蓄电元件的至少一端侧的部分。
在此,可以将发热体配置在蓄电元件中的端子的周围。此外,在包括用于电连接多个蓄电元件中的端子的连接部件时,可将发热体配置在与连接部件接触的位置。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可搭载在车辆上。此时,设置控制发热体的驱动的控制器、和用于检测蓄电元件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在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检测温度低于预定值时,可由控制器驱动发热体。在此,作为所述预定值,例如是在蓄电装置中得到用于启动所述车辆的输出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对蓄电元件的至少一端侧配置发热体,所以能够向位于蓄电元件的至少一端侧的端子传递由发热体产生的热,从而能够高效加热蓄电元件。此外,发热体仅设置于支持多个蓄电元件的支持机构,所以结构可变得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池组(battery pack)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单电池的支持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电加热器的配置例的概括图。
图4是示出用于控制电加热器的驱动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电加热器的驱动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单电池中的温度和输出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照图1说明作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池组(蓄电装置)的结构。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电池组的结构的截面图。将本实施例的电池组搭载在车辆上。
本实施例的电池组1包括电池壳体2、容纳在电池壳体2内的电池单元3、以及液体状的热交换介质4。
电池壳体2包括:第一壳体部件2a,其形成用于容纳电池单元3以及热交换介质4的空间;和第二壳体部件2b,其用作固定于第一壳体部件2a的盖。第二壳体部件2b通过螺栓等止动部件(未显示)或焊接等相对于第一壳体部件2a固定。由此,电池壳体2的内部为密闭状态。
并且,第一壳体部件2a通过螺栓等止动部件(未显示)或焊接等固定于车辆本体5。由此,电池壳体2的底面与车辆本体5的表面接触。此外,车辆本体5例如是地板面板(floor panel)、地板底盘(floor pan)、车架(vehicle frame)。
在电池壳体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提高电池组1的散热性的多个散热片2c。此外,也可以不设置散热片2c。第一壳体部件2a以及第二壳体部件2b优选地以耐久性和耐蚀性优良的材料形成;具体地,这种材料可以用铝等金属。
电池单元3包括由多个单电池(蓄电元件)30a构成的组电池(assembled battery)30、以及用于支持组电池30(具体地,各个单电池30a的两端侧)的2个支持部件31。各个单电池30a通过母线(连接部件)32电或机械地连接于相邻的单电池30a。即,多个单电池30a通过母线32电串联连接,以得到高输出(例如200V)。
将正极用和负极用的布线(未显示)连接于组电池30,这些布线穿过电池壳体2,并连接于配置在电池壳体2外部的电子设备(例如,用于车辆行驶的电动机、用于驱动该发动机的变换器(inverter,逆变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31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印刷线路板
- 下一篇:软件完整性验证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