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机的室外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3241.4 | 申请日: | 2008-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5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若月一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淑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机 室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了电气元件箱的构造的空调机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构成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室外机主体内部被隔板隔开。被隔开而形成的一方 是收容压缩机和四通切换阀等配管类部件的机械室,另一方是收容热交换器和 室外送风机的热交换室。
上述机械室为了冷却压缩机和四通切换阀等电动零件而将外部气体导入, 但为了抵御跟随外部气体进入的雨风,采用了一定程度地与外部气体隔绝的构 造。
上述压缩机、四通切换阀和室外送风机等电动零件由安装在控制基板上的 功率晶体管和电容器等电气元件进行控制驱动。这些控制基板和电气元件被一 起收容在电气元件箱内,电气元件箱嵌入隔板的上端所设有的缺口部。
电气元件箱通过导线将安装在控制基板上的电气元件与压缩机等电动零 件连接,因此绝大部分位于机械室内,将导入机械室内的外部气体的一部分引 入,限制控制基板上的电气元件的温度上升。此外,为了高效地冷却功率晶体 管等发热电气元件,电气元件箱包括突出至热交换室的散热翅片,并利用室外 送风机的送风。
然而,导入机械室和电气元件箱内的外部气体含有尘埃,尘埃会附着并堆 积在电气元件箱内的电气元件和控制基板上,导致电气元件和接点的劣变,可 能会产生电气故障。因此,通常在电气元件箱内部的上端安装控制基板,在其 上以朝下的形态安装电气元件,从而将尘埃的附着堆积控制在最小限度。
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2002-240277号公报中披露了使电气元件箱主体 的底面的、面向机械室的部分的50%以上开口的技术。因此,收容在电气元件 箱内的电气元件与配置在室外机主体内的电动零件的连接能经由上述开口容 易地进行,电气元件的安装变得容易。
确实,若电气元件箱主体的底面包括大的开口部,则将安装在控制基 板上的电气元件与压缩机等电动零件电连接的导线的配线作业会变得容 易,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日本专利特开2002-240277号公报中,配 线作业用的上述开口部在配线作业完成后仍然保持开口状态。
即,在电气元件箱上,导线的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朝机械室内开口, 用于将配置在机械室内的压缩机等电动零件冷却的外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 开口部大量导入电气元件箱内。外部气体含有尘埃和湿气,因此,在长期 使用下,电气元件箱内的电气元件和接点部分会因尘埃和湿气的影响而劣 变,无法避免电气故障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采用该 空调机的室外机时,能使将收容在电气元件箱内的电气元件与配置在室外机主 体内的电动零件电连接的导线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提高作业性,并且,在导 线的连接作业完成后,形成关闭电气元件箱的开口部的箱式构造,从而抑制电 气故障产生时电气元件朝外部的掉落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外机中,用隔板将由框体形成的 室外机主体的内部分成收容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热交换室、收容压缩机和配管 类部件的机械室,将电气元件箱安装在室外机主体与隔板的上端之间,将电气 元件的安装面朝向下侧的控制基板以水平姿势收容在电气元件箱的内部,在电 气元件箱的底面的一部分上开设导线的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将配线盖能自由 滑动地安装在电气元件箱的底面上,能对导线配线作业用的开口部自由开闭。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分解的立体图。
图2是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元件箱分解的立体图。
图3A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打开的电气元件箱的立体 图。
图3B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关闭的电气元件箱的立体 图。
图4A是说明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一部分省略的电 气元件的支撑状态的立体图。
图4B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一 部分省略的电气元件的、电气元件箱的放大立体图。
图5A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打开的电气元件箱的仰视 图。
图5B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关闭的电气元件箱的仰视 图。
图6A是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配线盖使开口部打开的电气元件箱的立体 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未经东芝开利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32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