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靠垫及车辆用座椅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4014.3 | 申请日: | 2008-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0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山崎弘一朗;平田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A47C7/40 | 分类号: | A47C7/40;A47C2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靠垫 车辆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的靠垫和具有该靠垫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等座椅(座席)的靠垫至少具有腰椎部及腰椎部上侧的脊背支承部。该靠垫是通过在模具中注入混合多元醇成分配合液和异氰酸酯成分而成的氨基甲酸乙酯配合原液进行发泡成形而制造成的。
在车辆用靠垫中,乘员的脊背直接接触的腰椎部及脊背支承部与搭乘者的体重的关系最大,该部分的材质与感觉、乘坐舒适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日本特开2006-204887的图6及第0048段中记载了用高密度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构成腰椎部及脊背支承部、用低密度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构成侧部,该低密度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的由JASO-B408测得的25%硬度为高密度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的50~9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048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减小厚度,乘员的乘坐舒适性、支承性能也良好的靠垫和具有该靠垫的车辆用座椅。
第1技术方案的靠垫至少具有腰椎部和该腰椎部上侧的脊背支承部,其特征在于,该脊背支承部的滞后损失大于腰椎部,该腰椎部的硬度高于脊背支承部。
第2技术方案的靠垫以第1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脊背支承部的滞后损失为腰椎部的滞后损失的1.01~10倍。
第3技术方案的靠垫以第1或2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腰椎部的硬度为脊背支承部的硬度的1.01~10倍。
第4技术方案的靠垫以第1~3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腰椎部及脊背支承部的厚度为5~40mm。
第5技术方案的靠垫以第1~4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腰椎部及脊背支承部的左右两侧具有侧部。
第6技术方案的靠垫以第5技术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腰椎部、脊背支承部及侧部的泡沫材料的配方不同。
第7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椅为具有第1~6技术方案所述的靠垫的车辆用座椅。
本发明的靠垫中,腰椎部的硬度比脊背支承部高。这样,通过使腰椎部为高硬度而使乘员的支承性能良好。另外,通过使腰椎部的滞后损失小于脊背支承部,而提高腰椎部的振动吸收性能,使乘员的乘坐舒适性良好。这样,本发明的靠垫的乘员支承性能及振动吸收性能良好,因此,即使减小靠垫的厚度也能够实现需要的支承性能及振动吸收性能。通过减小靠垫的厚度,能增大车辆的室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靠垫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负载(N)-应变(%)曲线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图1是实施方式的靠垫的立体图。该靠垫1具有腰椎部2、腰椎部2上侧的脊背支承部3、配置在上述腰椎部2及脊背支承部3的左右两侧的侧部4、4。该靠垫1为发泡聚氨酯泡沫制,但通过使腰椎部2、脊背支承部3及侧部4的各泡沫材料的配方不同而使滞后损失及硬度不同。
另外,以下,硬度是指由JASO-B408的硬度试验法测得的25%硬度。
在本发明中,脊背支承部3的滞后损失大于腰椎部2,优选为1.01~5倍,特别优选为1.1~1.5倍。
这样,通过增大脊背支承部3的滞后损失而使脊背支承部3的振动吸收性能良好。
另外,在本发明中,腰椎部2的硬度高于脊背支承部3,优选为1.01~3倍,特别优选为1.5~2.5倍。
这样,通过提高腰椎部的硬度而使乘员的脊背的支承性能良好。
这样,由于振动吸收性能及乘员支承性能优良,因此,即使靠垫的厚度薄至例如5~40mm左右,也能满足不同车的种类所要求的规定的振动吸收性能及支承性能,因此,能够增大车辆的室内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有侧部4,因此能谋求防止乘员身体的左右摆动。另外,通过使侧部4的硬度高于腰椎部2及脊背支承部3,该效果尤为显著。
该侧部4的密度相比腰椎部2及脊背支承部3为低密度,在谋求靠垫1的轻量化方面优选。
另外,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的硬度及滞后损失能根据氨基甲酸乙酯配合原液的异氰酸酯指数进行调整。例如,通过使异氰酸酯指数为高配方,从而使硬度提高,且使滞后损失减小。在脊背支承部与腰椎部的密度为相同程度的情况下,通过使腰椎部用配方的异氰酸酯指数比脊背支承部用配方的异氰酸酯指数高4~10左右,能使腰椎部的硬度为脊背支承部的1.2~1.5倍,使脊背支承部的滞后损失为腰椎部的1.1~1.3倍。另外,通过改变配方中的POP、PPG、整泡剂等也能调整硬度及滞后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40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