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非加压热充注的充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4620.5 | 申请日: | 2008-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5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L·克吕塞拉特;D-R·克鲁利特施 | 申请(专利权)人: | KHS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C3/04 | 分类号: | B67C3/0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洪贵 |
地址: | 德国多***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加压 热充注 系统 | ||
1.一种用于将液体制品非加压地充注到瓶子或类似容器(2)中的充注 系统,所述充注系统具有至少一个充注元件(3),所述充注元件(3)具有: 液体通道(8),所述液体通道(8)形成在充注元件壳体(7)中、且连接 到用于液体制品的锅炉(6)并形成液体制品分配开口(11),借助于所述 液体制品分配开口,液体制品流入要被充注的相应的容器(2)中;液体阀 (10),所述液体阀(10)定位在液体通道(8)处;返回气体通道(13, 14),在充注过程中,所述返回气体通道(13,14)连接到容器(2)的内 部空间,所述容器(2)密封地设置在充注元件(3)上;以及第一流路(16), 所述第一流路(16)被实施在充注元件壳体(7)中,且为了在容器(2) 的充注过程中从返回气体通道(13,14)排放由液体制品从所述容器的内 部空间排出的气体量,所述第一流路连接到返回气体通道(13,14),且所 述第一流路可以以受阀控制的方式变换到用于缓慢充注的节流状态,其特 征在于,第一流路(16)具有单个第一控制阀(17),所述第一控制阀(17) 设置在连接到返回气体通道(13,14)的第一流路(16)的至少一个第一 通道区段(15.1,15.2)中,以用于所述通道区段的受控打开和关闭,且第 一流路具有至少一个附加的节流通道(20),所述节流通道(20)跨过第一 控制阀(17),第二流路(21)被实施在充注元件壳体(7)中,以便用于 在热充注过程中加热相应的充注元件(3)或使相应的充注元件(3)保持 为热的,且相对于液体通道(8)中的液体制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流路 连接到液体通道(8)的位于液体阀(10)的上游的局部区段(8.1),而且 至少一个第二控制阀(25)被提供,所述第二控制阀(25)用于控制来自 锅炉(6)的热的液体制品流过局部区段(8.1)和第二流路(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受控的第一流路(16) 设置在返回气体通道(13,14)与多个充注元件(3)共用的第一环形通道 (18)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锅炉(6)中具有用 于液体制品的液体空间(6.2)和位于所述液体空间(6.2)上方的气体空间 (6.1),且锅炉(6)的气体空间(6.1)连接到第一流路(16)或第一环形 通道(18)。
4.如前面权利要求中任一所述的充注系统,其特征在于,返回气体通 道部分地由充注元件壳体(7)中的气体空间(14)形成,所述第一流路连 接到充注元件壳体(7)中的所述气体空间(14)。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充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借助于至少 一个节流通道(20),在返回气体通道(13,14)或所述返回气体通道的气 体空间(14)、与锅炉的气体空间(6.1)或第一环形通道(18)之间具有恒 定的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注系统,其特征在于,返回气体通道由返回 气管(13)形成,所述返回气管(13)在两端敞开,且所述返回气管的下 端伸入到要被充注的容器(2)的内部空间,其上端伸入到所述返回气体通 道的气体空间(14)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流路将相应的充 注元件(3)的液体通道(8)的局部区段(8.1)连接到多个充注元件(3) 共用的第二环形通道(22)。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充注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二控 制阀(25)设在第二流路(21)中。
9.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充注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二控 制阀(25)设置在用于将热的液体制品从第二流路(21)排出的连接件中, 以用于排放液体制品。
10.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充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多个充注 元件(3)的充注机器中,第二控制阀(25)设置成共用于充注机器的所有 充注元件(3)或一组多个充注元件(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KHS股份公司,未经KHS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462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交换反应方法
- 下一篇:用于卷取带材的卷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