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室门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4762.1 | 申请日: | 200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2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高重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互曼迈迪泰克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H1/34 | 分类号: | H05H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建秋;王凤桐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室门,尤其是一种在具有门,可在内部收纳物品结构的真空室中,在上述真空室内部形成真空时,防止受弯曲荷载变形的真空室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除固体、液体及气体等物质状态之外,利用作为第四物质状态的等离子的方法,广泛用于各个工业领域。
例如,包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荧光灯、霓虹灯等,在半导体及平板显示装置的制造工程中,制作晶片或电路板工艺的干法刻蚀、物理或化学气相沉积、感光剂清洗及其他处理等单位工艺中,广泛采用利用等离子的方法。
另外,不能有细菌的医疗机构等,对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时,也采用利用等离子的方法。
本发明申请人曾公开等离子灭菌装置并获得多项专利,是利用过氧化氢对医疗器械等被消毒物进行霉菌,并利用等离子将所使用过的过氧化氢分解成非毒性物质。如图1所示,等离子灭菌装置10,包括可形成真空状态的真空室20和形成于一侧,可向真空室20内部收纳医疗器械等被消毒物的门30。
上述真空室20呈只开放一侧的密闭性状,而在开放的一侧,设置有可开闭的门30。
在上述真空室20开口,设置有中央开口的底板40,而在上述底板40前面,设置有可开闭上述底板中央开口的门30,上述门30的一侧通过铰链组件50结合于底板40一侧,上述门30以铰链组件50为中心相对于底板40旋转,从而实现开闭。
因此,以铰链组件50为中心旋转上述门30,通过底板40开口及真空室20一侧开口,将所要灭菌的医疗器械等被消毒物放入真空室,并再次以铰链组件50为中心旋转上述门30,闭合底板40开口及真空室20开口之后,在真空室20中产生等离子进行灭菌处理。
在此,为在真空室20产生等离子对被消毒物进行灭菌,需在上述真空室20内部形成真空状态,当在真空室20形成真空状态之后,因外部大气压的作用,门30将受到向真空室20内侧的力弯曲。
这样,每次在真空室20产生真空时,门30反复向真空室20内侧弯曲,上述门30的铰链组件50受力变形,可能导致整个门30的扭曲。
即,因门30的铰链组件50只设置于门30的一侧,因此在真空室20形成真空时,门30向真空室20内侧弯曲,应力集中在上述铰链组件50,铰链组件50将受力变形,导致门30扭曲,影响真空室20和门30的密封,不能保证真空室20内确实形成真空状态。
因此,需经常更换门30,导致维护费用上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真空室门,防止开闭真空室一侧开口的门,受真空室形成真空时的弯曲荷载变形,保证真空室内部确实形成真空的同时,节省门的维护费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真空室门,其特征是,包括:真空室,其一侧形成开口;门,随旋转开闭上述真空室开口;导板,固定结合于上述门外面并保持一定间距,其一端可旋转地结合于固定的铰链组件。
此时,较佳地,在上述门按一定间隔形成一定深度的结合槽,而在上述导板形成与上述结合槽相对应的贯通孔,从而使结合部件的末端贯通上述贯通孔结合于上述结合槽,完成上述门和导板的结合。
另外,较佳地,在上述门上与导板相接触的面,按一定间隔形成凹槽,而在上述导板形成与上述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从而在上述门和导板相接触时,通过上述凹槽形成一定大小的空间。
此时,较佳地,上述门的凹槽,在结合槽周围按一定深度形成,而上述导板的凹槽,在贯通孔周围按一定深度形成。
另外,较佳地,在上述空间部设置弹性部件,其一端固定于门的凹槽,另一端固定于导板的凹槽,上述弹性部件采用螺旋弹簧。
另外,还可包括导引衬套,包括:第一部件,形成可使上述结合部件贯通的通孔,可贯通上述导板的贯通孔,在上述空间部滑动一定间隔;第二部件,其直径大于上述导板的贯通孔直径,挂接于上述导板外面。
较佳地,上述导引衬套,在结合部件的末端完全结合于门结合槽的状态下,使其第二部件相对于导板外面,保持一定的间隔G。
另外,较佳地,在上述导板上,还结合可增加导板刚性,具有导引上述导引衬套的通孔的单元。
另外,较佳地,在上述真空室的开口前端,设置有在其中央形成开口的底板,随上述门的旋转开闭上述底板开口及真空室开口。
此时,较佳地,上述铰链组件设置于底板一侧,而上述导板的一侧,可旋转地结合于上述铰链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互曼迈迪泰克公司,未经互曼迈迪泰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47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