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焦炭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5084.0 | 申请日: | 2008-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3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M·卡德克;W·弗洛斯;M·沃克特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SGL碳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9/042 | 分类号: | H01G9/042;H01G9/05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季壮 |
地址: | 德国威***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焦炭 | ||
本发明涉及多孔焦炭,它可用作电化学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电化学电容器是通过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处隔开双电层内荷电物 种而储存电能的器件。这种电容器中的电极必须导电且在宽泛范围的 电压内电化学惰性。此外,甚至在数量较大的充电/放电循环中,电容 必须没有显著劣化。
美国专利6882517公开了具有类似于石墨的层状晶体结构的微晶 碳。该材料的特征在于小于或等于300m2/g的比表面积(这通过氮气吸 附法来测定)且微晶碳的层间距d002在0.360-0.380纳米范围内。
微晶碳材料的制备包括下述步骤:
(i)制备含具有类似于石墨的层状晶体结构的微晶碳的原料;
(ii)在惰性气体氛围内,在600-900℃的温度范围内热处理该原 料,然后冷却到等于或低于100℃,和
(iii)活化处理该碳材料。
可通过混合苛性碱与热处理过的碳原料,并优选加热到至少400 ℃的温度,更优选至少800℃,进行活化。苛性碱包括KOH、NaOH、RbOH、 CsOH和类似物,以及苛性碱的混合物(例如KOH和NaOH)。在这些当中, 优选KOH。
例如,在等于1-4倍的质量比下,混合热处理过的原料碳与苛性 碱,并在惰性气体氛围内经1-6小时加热到以上所述的温度范围。
在活化之后,通过用水清洁、蒸汽清洁或类似步骤,除去碱。另 外,可采用其他方法,其中包括用酸中和、电化学处理、超声处理和 类似处理。然而,当结合多种处理方法时,优选在最后的阶段中进行 水清洁。优选继续这种水清洁,直到排出的水pH接近于7。
电化学电容器用电极的制备是本领域已知的。例如,当制备片材 电极时,碳电极材料被粉碎成约5-100微米的尺寸范围,并调节粒度。 然后,向其中添加传导剂,例如赋予微晶碳粉导电性的炭黑和粘合剂, 例如PTFE,并捏合该材料。然后辊压已捏合的材料并拉伸成片材形状, 获得碳电极。还可使用粉末石墨和类似物作为传导剂,和PVDF、PE、 PP和类似物作为粘合剂。微晶碳、传导剂和粘合剂的配混比设定为例 如10∶1∶0.5-10∶0.5∶0.25。采用各自含有质量比为10∶1∶0.5的微晶 碳材料、炭黑添加剂和PTFE粘合剂的组合物的阳极和阴极组装双电层 电容器。根据放电曲线测定整个电容器的电容。以体积电容(用这一电 容除以两个电极的体积计算)形式给出电容。获得约35F/ml的体积电 容。电容器的体积电流密度为约44Wh/l。
根据美国专利6882517,必然的是,碳原料具有类似于石墨的层 状晶体结构。更具体地,要求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的原料碳的层 间距d002在0.34-0.35纳米范围内和X射线衍射峰的积分强度对应于 等于或大于10%石墨的002晶格平面。此外,要求当在惰性气体氛围 内加热碳原料到2800℃的温度时,获得层间距d002等于或低于0.337 纳米和微晶尺寸La110等于或大于80纳米。因此,要求原料具有高的 石墨化能力。发现不满足这一标准的原料得到差的电容,尽管存在下 述事实:没有显示出所需微晶结构的大多数碳材料的比表面积高得多。
令人惊奇地发现,碱处理不容易石墨化的这类焦炭导致优良的电 极材料,从而当在双电层电容器中使用时,提供单独的电极高的电容 (最多160F/g)。
因此,发明人提供由难以石墨化(几乎不能石墨化)的焦炭获得的 多孔焦炭,获得这一多孔焦炭的方法,含所述多孔焦炭的用于双电层 电容器的电极,以及含至少一种所述电极的双电层电容器。
通过用苛性碱处理难以石墨化的非煅烧的焦炭,获得本发明的多 孔焦炭。因此,本发明提供多孔焦炭,它是碱处理非煅烧的难以石墨 化的焦炭的产物,且它适用作双电层电容器用的电极材料。
本发明的双电层电容器包括两个电极和装在电极之间的电解质, 其中至少一个电极含有多孔焦炭,所述多孔焦炭是碱处理非煅烧的难 以石墨化的焦炭的产物。
在结合实施例和参考附图的下述详细说明中,解释了本发明进一 步的特征、细节、优点和变体。附图示出了:
图1:具有含水电解质的本发明电容器的循环伏安图
图2:具有有机电解质的本发明电容器的循环伏安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GL碳股份公司,未经SGL碳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50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