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冲击吸收体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80006265.5 申请日: 2008-02-28
公开(公告)号: CN101622469A 公开(公告)日: 2010-01-06
发明(设计)人: 玉田辉雄 申请(专利权)人: 京洛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F16F7/12 分类号: F16F7/12;B60R19/18;B60R13/02;B60R21/02
代理公司: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李贵亮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车辆 冲击 吸收体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置在车辆构成构件、例如顶盖、支柱、保险杠(特 别是保险杠罩)等中、用以在搭乘者或步行者碰撞到车辆构成构件时吸收 其冲击的车辆用冲击吸收体。

背景技术

一种车辆用冲击缓冲构件,其是装入在车辆车体前面或后面配置的 保险杠横梁中,随着车辆碰撞到低刚性物体时的冲击而发生变形,缓和作 用于物体的冲击,分别在特开2004-114864公报中叙述了一种结构是从 中空二层壁结构的第二壁向第一壁形成凹状弯曲支撑壁并熔敷在第一壁 上的构成,特开2006-151250公报叙述了一种从中空二层壁结构的第一 壁和第二壁分别形成一对凹状肋并在中空部内相互熔敷这样构成的车辆 用冲击吸收体,特开2006-519730公报还叙述了一种中空二层壁结构且 具有前方突出部分和安装在车辆上的后方部分的一体结构体的用于车辆 前端部用的吹炼成形能量吸收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14864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51250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519730公报

如上述特开2004-114864公报及特开2006-151250公报所述的车辆 用冲击吸收体,从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中空二层壁结构体的第二壁向第一 壁形成凹状肋,将其前端部与第一壁接合,或者从第一壁和第二壁形成凹 状肋,将它们的前端部相互接合而一体化,这样形成的结构只要车辆用冲 击吸收体的厚度足够就能够确保所需的冲击吸收量,不过,当其厚度有局 限时无法获得所需的冲击吸收量,特别是要求改善施加冲击后不久的冲击 吸收性能。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体,设有配置在 承受冲击一侧的第一壁、与该第一壁隔开间隔对置的第二壁和将所述第一 壁及所述第二壁用周围壁连接形成中空部的1个或2个以上冲击吸收肋,所 述冲击吸收肋由深槽部和浅槽部构成,所述深槽部是将所述第一壁及所述 第二壁分别凹陷成凹槽状,将其相互的前端面接合成一体形成熔敷面,所 述浅槽部是将其相互前端面隔开间隔对置,从而能够确保所需的冲击吸收 性能,同时特别是施加冲击后不久的冲击吸收性能优化,能够维持高的冲 击吸收性能,在用于保护搭乘者或步行者的头部或脚部的用途时也能够防 止随接触位置产生的冲击吸收性能这一特征变差,能够发挥稳定的冲击吸 收性。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项发明的车辆用冲击吸收体,是内 置在车辆构成构件中从而用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能量的车辆用冲击吸收 体,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其特征在于,设有配置在承受冲击一侧的第一 壁、与该第一壁隔开间隔对置的第二壁,将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用周 围壁连接形成中空部,在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上形成有多条隔开间隔 平行排列的冲击吸收肋,所述多条冲击吸收肋的每一条均由深槽部和浅槽 部构成,所述深槽部是将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分别凹陷成凹槽状,并 将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相互的前端面接合成一体形成熔敷面,所述浅 槽部是将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分别凹陷成凹槽状,并将所述第一壁及 所述第二壁相互的前端面隔开间隔(f)对置;所述浅槽部的间隔(f)的 平均值相对于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的间隔(D)的平均值在0.3D~0.8D 的范围内形成。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2项发明的车辆用冲击吸收体,根 据第1项所述的构成,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的周 围壁上具有将其局部凹陷形成的多个凹陷部。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3项发明的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其 特征在于,冲击吸收肋在所述熔敷面上形成对称结构,且熔敷面在 5~40mm的范围内以一定宽度形成。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4项发明的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及所述第二壁的间隔(D)的平均值在40~150mm 的范围内形成。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5项发明的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其 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肋相对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熔敷面的间隔a (mm)隔开0.6a~1.4a的间隔b(mm)排列。

发明效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洛株式会社,未经京洛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62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