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粘合剂组合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06760.6 | 申请日: | 2008-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2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T·芒兹梅;S·哈克巴思;M·梅尔奇奥尔斯;H·-D·格韦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拜尔材料科学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33/00 | 分类号: | C08L3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石克虎;李连涛 |
地址: | 德国莱***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聚丙烯酸酯 散体 粘合剂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包含疏水性助溶剂的含水聚丙烯酸酯分散体、涉及制备 它们的方法,并且涉及作为用于制备无气泡涂料的粘合剂的用途。
从多篇出版物和专利中得知基于聚丙烯酸酯分散体的分散体用于 水可稀释的漆料(Lacken)和涂料体系。
EP-A 947557描述了使用由疏水性水不混溶的不可皂化的溶剂和水 混溶或水溶的不可皂化的溶剂组成的“特殊溶剂混合物”作为丙烯酸酯 聚合中的助溶剂。
当将任何所希望的漆料涂覆在基材上时,空气以溶解形式或作为细 气泡包括在漆膜中。当漆料干燥并且溶剂和/或水逸出时,气泡形成或者 已有的细气泡长大。这些气泡中的一些重新溶解在漆料聚合物 (Lackpolymer)中,同时另一些上升到漆表面并且逸出(上升&破裂模式)。 在特定的薄膜厚度下,一些气泡不再能够全部逸出,并且产生可见的漆 膜缺陷例如气泡、针孔和坑。在其下出现该现象的薄膜厚度被称为无气 泡层厚或者爆裂极限(Kochergrenz)。无气泡层厚是漆料的加工可靠性的 关键质量特征。
根据现有技术的含水双组分(2K)聚氨酯(PUR)组份的无气泡层厚 为60-80μm(参见W.Hovestadt&E.Jürgens(1999)-Blasenfreie Applikation 2K-PUR-Lacke.在:Farbe & Lack 8/99:30-37和 WO-A 2002/079296中)。然而特别在三维部件的涂漆中,通过流动效 应总是产生高于所述的60-80μm的漆膜厚度的区域。如果使用根据现 有技术的含水2K PUR漆料,则在漆料中可能出现气泡,这导致漆表面 容易破坏和因此经涂漆的部件的价值降低。
因此,迫切需要可被加工成具有较高的无气泡层厚的2K PUR漆料 的含水分散体。这些涂料的基底应该通过由于反应基团即使在室温下也 能够用合适的交联剂固化成高价值涂层的分散体形成。此外,该分散体 不仅作为分散体还是在漆料中都应该具有高固含量和优良的储存稳定 性。此外,漆膜应该具有非常好的对溶剂、水和环境影响的抗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被加工成具有较高的无气泡层厚的2K PUR漆并且满足上面要求的性能的含水聚合物分散体。
令人惊奇地,现已发现包含特定的疏水性烃作为助溶剂的聚丙烯酸 酯多元醇分散体非常适用于制备具有显著较高的无气泡层厚度的含水 2K PUR漆料。
这不可能被预测,因为例如在描述了水可稀释的共聚物的 DE-A-3022824中,观察到水不混溶的溶剂不利地影响了粘合剂的水稀 释能力并且因此非常不建议加入这类溶剂。该先入之见还通过下面的事 实论证: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所述溶剂未用于任何工作例中。
本发明因此提供这样的含水聚丙烯酸酯分散体,其包含由以下组分 合成的共聚物P):
I)包含以下组分作为结构单体的羟基官能疏水性聚合物:
Ia)在醇部分中具有C1-C18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和/或乙烯基 芳族化合物和/或乙烯基酯,和
Ib)羟基官能单体,以及
II)包含以下组分作为结构成分的羟基官能亲水性聚合物:
IIa)在醇部分中具有C1-C18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和/或乙烯基 芳族化合物和/或乙烯基酯,
IIb)羟基官能单体,和
IIc)酸官能单体,
和作为溶剂C)的排他性的由至少一种具有170℃-250℃、优选 180℃-230℃的初始沸点(根据ASTM D86-05)和200℃-280℃、优 选200℃-260℃的干燥点(根据ASTM D86-05)的疏水性水不混溶的 烃组成的助溶剂。
如果合适,作为另外的聚合阶段,该共聚物P)可以另外包含基于 羟基官能和/或非官能的(甲基)丙烯酸酯和/或乙烯基芳族化合物作为结 构成分的羟基官能疏水性共聚物II’)。这在共聚物II)制备之后通过单 体的共聚原位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拜尔材料科学股份公司,未经拜尔材料科学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67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