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生成纳米管的设备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9238.3 | 申请日: | 200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1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马尔库·拉亚拉;佩卡·索伊尼宁;安西·霍维宁;亚里·辛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BENEQ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82B3/00 | 分类号: | B82B3/00;C01B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金霞;王 婧 |
地址: | 芬兰*** | 国省代码: | 芬兰;FI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成 纳米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权利要求1的前序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成纳米管的设 备,并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成纳米管的设备,该设备适于生成掺杂和/ 或无掺杂单壁或多壁纳米管,且该设备至少包括热反应器。根据本发 明,纳米管的生成发生在热反应器中的设备中,且热反应器的材料参 与到纳米管的生成过程中。本发明的设备使得能够生成多壁和单壁碳 纳米管以及诸如掺硼和掺氮单壁碳纳米管的掺杂纳米管。本发明的实 施方式还能够生成其它纳米管,如氮化硼纳米管。本发明还涉及如权 利要求27的前序所述的用于生成纳米管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 成掺杂和/或无掺杂单壁或多壁纳米管的方法。
构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设备包括用于将热反应器加热到温度超过 2000℃,更优选地加热到温度超过2300℃的装置,在该温度下热反 应器的生成材料大量地升华到热反应器中。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 生成纳米管所需的诸如硼的其它材料而不是碳升华到热反应器中。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设备包括用于将生成纳米管所需的气态、 液态和固态基前驱物材料供给到热反应器中。催化单壁碳纳米管的 有效生成所需的金属粒子可以由优选地紧靠热反应器布置的固态金 属源生成,并从热反应器获得金属升华所需的热能。构成本发明的 目的的设备还可以包括用于将原料引入到热反应器中位于热反应器 的最热部分之前或其后的装置,这使得能够有利地掺杂纳米管。另 外,构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设备包括用于收集纳米管的装置,优选地 通过热泳进行收集。纳米管的最终应用还可以直接用作收集基质。
背景技术
纳米管是直径为一纳米(单壁纳米管)到几十纳米(多壁纳米 管)的小圆柱形分子。纳米管的长度可以从几纳米到几微米不等。 最常研究和使用的纳米管是碳纳米管(碳纳米管,CNT),但也生 成氮化硼纳米管(BN)。纳米管在以下方面具有多种可能用途:在 能量储存(氢的储存、高效电池和电容器)方面,在分子电子技术 (场致发射装置、晶体管)、传感器、复合材料和其它应用方面。至 于它们的原子结构,碳纳米管是半导体或类金属。
碳纳米管主要以两种方式制造:通过高温过程(激光烧蚀)和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将管制造成完全具有所期望的特性是 极为困难的。
在激光烧蚀过程中,烧蚀靶通常由包含原子百分比为1%的镍 (Ni)和钴(Co)的石墨制成。镍和钴用作纳米管生长的催化剂。 该靶在保护气氛(通常为氩气,Ar)中被加热到大约1000开尔文 (K)到1500K,之后通常用脉冲激光束对准该处。激光束使石墨 蒸发并在烧蚀羽流中形成纳米管。对于该形成过程已经提出了多种 不同的机制。在该过程中,至少形成富勒烯球(C60),其有可能在 反复的激光轰击中进一步分解,且形成于富勒烯的轻碳气分子(特 别是C2)对碳纳米管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应用物理A 72,2001 年,Scott、C.D.等人,《激光烧蚀过程中用于单壁碳纳米管的生长 机制》(Growth mechanisms for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in a laser-ablation process),第573页至第580页)。在基本方法中,形 成具有不同直径的纳米管,这间接表明是由在靶的不同部位处以不 同方式蒸发的催化剂金属和碳造成的。为了消除该问题,2001年12 月18日公布的NEC公司的美国专利6,331,690公开了一种方法, 其中以激光辐射分别轰击石墨靶和镍/钴靶,这导致形成石墨蒸气羽 流和催化剂金属蒸气羽流,它们的结合导致催化单壁碳纳米管的生 长。
激光烧蚀过程通常需要热炉,在其中执行烧蚀。2005年2月15 日公布的NEC公司的美国专利6,855,659教示了通过至少部分由富 勒烯型碳来制造靶,该靶的表面优选地是弯曲的,这使得能够将炉 温降到500℃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ENEQ有限公司,未经BENEQ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92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