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射式显示器以及用于制造这种显示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1026.9 | 申请日: | 200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2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F·A·范阿比伦;A·V·亨詹 | 申请(专利权)人: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67 | 分类号: | G02F1/167;G02B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谢建云;刘 红 |
地址: | 荷兰艾***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射 显示器 以及 用于 制造 这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衬底和布置为反射入射光的反射层的反射式
显示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这种反射式显示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例如电泳显示器这样的上述类型的显示器中,如果反射角θs(相 对于散射层的法线而言的角度)大于临界角θTIR,那么在反射层所反射 的光无法通过衬底而逃逸到空气中。临界角θTIR由arcsin 1/ns给出, 其中ns是衬底的折射率。典型地,当无法传播到空气中的光到达衬底 -空气界面时,它受到全内反射。这意味着典型地几乎60%的大部分光 反射回到显示器中。这在图1中进行了说明。
反射回到显示器中的光被反射层第二次反射,并且再次受到全内 反射的光的一小部分被第三次反射,诸如此类。这种反复循环限制了 光损失,但是在当前显示器中,由于反射层的漫反射率Rs显著地小于 1并且由于衬底上的电极层(ITO)的吸收,而使该处理的效率相当地 低。
此外,在两个反向散射事件之间光可朝着远离初始反射位置的方 向与显示面相平行地游历过某个距离。对于一百至几百微米的衬底的 典型厚度而言,平均游历距离大于典型的大约200微米的像素大小。 因此像素所接收到的光的总量取决于相邻像素的状态,即像素的感知 亮度取决于相邻像素的状态。这被称为光串扰,并且反复循环效率越 高就越可见。
对于诸如E-Ink(电子墨水)显示器这样的、利用散布在包含 在囊体之中的液体中的反射和吸收型粒子的封装电泳显示器而言,在 白色状态下Rs典型地接近70%,并且全白显示(即其中所有相邻像素 也处于白色状态)的外部感知的漫反射率Rex仅是大约40%。这最低限 度地足以用于单色显示器,但是不足以通过添加滤色器来建造全色显 示器。即使彩色像素与白色像素相结合地使用(RGBW方案),处于全 白状态的彩色显示器最多仅具有单色显示器的白色状态的亮度的一 半。
对于利用散布在包含在隔室之中的吸收液体中的散射粒子的电泳 显示器而言,Rex典型是大约30%,并且甚至单色显示器具有不足够的 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这个问题,并且提供具有改善反射率的反射 式显示器。
该目的及其他目的是由具有观看侧的反射式显示器实现的,从观 看侧起,该显示器依次包括透明衬底和反射层,其特征在于该衬底包 括多个漏斗形突起,每个突起包括:底端,该底端具有与衬底相面对 的底面区域;顶端,该顶端具有朝着反射层方向的与衬底远距离相面 对的顶面区域;以及一个或多个侧壁,这一个或多个侧壁与底端和顶 端相连,底面区域大于顶面区域,并且所述侧壁布置为对透射过所述 突起的光进行反射。
根据这个设计,以足够大的反射角反射的光受到所述突起壁的一 次或多次反射。在每次反射时,穿过衬底的光的传播角度降低了壁与 反射层的法线(也称为Z轴)之间的角度α的两倍。
本发明尤其是可用在其中以衬底与环境大气之间的界面所定义的 全内反射的角度来反射光的一部分的情况。更好地,使漏斗形突起形 成为反射使传播角度降低,直至当光到达衬底/环境界面时,光的传播 角度会小于θTIR(即衬底和环境的折射率所定义的全内反射的角度)。 在典型情况下,环境是折射率为大约1的空气,并且θTIR是arcsin (1/ns),其中ns是衬底的折射率。在典型情况下,衬底是折射率为 大约1.5的玻璃或透明塑料。
因为避免了内反射,因此显示器的感知反射率增大了。因为限制 了衬底/环境界面处的内反射,因此像素之间的光串扰问题也降低或消 除了。
因为当光从空气进入衬底层时的入射角减小了,因此甚至具有大 入射角θin的光将穿过漏斗形物并且在只有少数反射之后到达反射层, 即在漏斗形物壁对它进行反向散射之前它到达反射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10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