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光致变色板和由其制得的光致变色玻璃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11202.9 | 申请日: | 200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8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权冻铸;金宇星;洪瑛晙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C17/34 | 分类号: | C03C17/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丽娟;师 杨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变色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光致变色板和由其制得的光致变色玻璃。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光致变色板,其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还具有通过降低光致变色染料的分解和色散以防止光致变色性减退的效果;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光致变色玻璃,其包括所述光致变色板,并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外观。
本申请要求2007年4月9日于韩国专利局(KIPO)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07-34629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文本全文引用入本文,以供参考。
【背景技术】
由于普通玻璃直接透射太阳光,汽车或房间内部温度会突然上升,驾驶者和乘客会暴露于光的直接照射下,这会限制他们的视线。
为预防上述问题,已经提出将光致变色膜应用于汽车玻璃上。
图3示出汽车用常规光致变色玻璃500的横截面图。如图3所示,常规光致变色玻璃500具有通过粘结膜521和522在两玻璃511和512之间设置单层光致变色膜530的结构。
然而,由于光致变色物质在光下分解太快,因而光致变色物质的平均寿命不足,分解后的光致变色物质变为黄色或红色,从而改变了玻璃的初始颜色。即很难将单层光致变色膜应用于汽车用光致变色玻璃。
相应地,需要开发相对于常规单层光致变色膜而言具有优异耐久性的光致变色膜。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光致变色板,其具有优异的耐久性,甚至在光致变色染料部分分解后仍具有通过抑制色散来防止光致变色性减退的效果。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所述多层光致变色板的汽车或建筑用光致变色玻璃,其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外观。
本发明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本发明内容实现。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光致变色板,其结构包括i)氧或水分防护阻隔膜;和ii)至少两层或更多层的光致变色膜,该膜包括位于氧或水分防护阻隔膜的至少一面上的光致变色层,并且阻隔膜叠合于光致变色膜的最外层光致变色层上。
该多层光致变色板优选通过层压法形成,特别地,通过热压的干式层压法。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光致变色玻璃,其在两层玻璃之间包含多层光致变色板。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光致变色板,与常规多层光致变色膜相比,其具有优异的耐久性,甚至在光致变色染料部分分解后仍具有防止光致变色性减退的效果。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多层光致变色板的汽车用光致变色玻璃,其通过防止分解后的变为黄色或红色的光致变色物质改变玻璃的初始颜色,使其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多层光致变色板(a)和由其制得的光致变色玻璃(b)实施例结构的横截面视图;
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多层光致变色板(a)和由其制得的光致变色玻璃(b)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的横截面视图;
图3所示为由常规单层光致变色膜制备的光致变色玻璃的横截面视图。
[附图标记]
100、200:多层光致变色板
112、212~216:氧或水分防护阻隔膜
121~125、221~225:光致变色膜
300、400、500:光致变色玻璃
311、312、411、412、511、512:玻璃
321、322、421、422、521、522:粘结膜
530:单层光致变色膜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详细介绍本发明。
发明人已对汽车用光致变色玻璃做过研究并发现,当氧或水分防护阻隔膜和光致变色层交替排列时,会延迟使光致变色物质褪色的连锁反应,并提高光致变色膜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从而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所述多层光致变色板的结构包括i)氧或水分防护阻隔膜;和ii)至少两层或更多层的光致变色膜,其包括位于氧或水分防护阻隔膜的至少一面上的光致变色层,其中该阻隔膜叠于该光致变色膜的最外层光致变色膜上。
阻隔膜可通过在塑料树脂膜的一面或两面上沉积或涂覆氧或水分防护阻隔物质而制成,并且该氧或水分阻隔物质优选叠合在将会暴露于外界的塑料树脂膜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12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装外箱结构
- 下一篇:钯纳米颗粒/碳纳米纤维复合物、制法及其在电催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