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11425.5 | 申请日: | 200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2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木皿嘉仁;太田贡;祢宜行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尤尼蒂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77/00 | 分类号: | C08L77/00;C08J5/04;C08K5/1515;C08K5/357;C08K7/14;C08K9/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熊玉兰;李平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纤维 增强 聚酰胺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刚性高、焊缝强度优异、且成形为薄壁成形品时可降 低成形品翘曲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办公机器、电子机器的小型化,加速了外壳、底盘 的薄壁化。以往,为了提高树脂组合物的物性,通常配合具有圆形截 面的玻璃纤维予以增强。但是,玻璃纤维具有沿着树脂的流向取向的 性质,产生强度的各项异性,导致翘曲的发生。为了对此加以改善, 有:配合滑石或云母等板状填料,减少各项异性的方法。但是,这也 存在尽管翘曲得到改善但引起机械物性下降的问题。
专利文献1中,作为机械物性降低少的降低薄壁成形品翘曲的方 法记载了将扁平形状的玻璃纤维和通常的具有圆形截面的玻璃纤维混 合并配合到聚酰胺中的树脂组合物。但是,即使配合扁平形状的玻璃 纤维焊缝强度也低,作为成形薄壁成形品的树脂组合物,兼具充分的 机械物性、低翘曲性和焊缝强度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还不存在。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190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充分的机械物性、低翘曲性和 焊缝强度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作为成形电子机器的外壳、底盘这样的 薄壁成形品的树脂组合物。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发现, 特定的树脂组合物能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点如下:
(1)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 由相对粘度为1.5~4.0的聚酰胺树脂30~80质量%和长径/短径之比为 1.5~10且具有扁平截面的扁平玻璃纤维20~70质量%混合而成的聚 酰胺树脂组合物,配合0.05~4.0质量份的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官能 团的有机化合物而成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所述相对粘 度是使用厄布洛德型粘度计,以96质量%的硫酸作为溶剂,在温度25 ℃、浓度1g/dl的条件下测定时的粘度,其特征在于,该有机化合物是 选自三羟甲基丙烷聚缩水甘油醚、聚甘油聚缩水甘油醚、异氰尿酸三 缩水甘油酯、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中的1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
(2)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1)的聚 酰胺树脂为选自尼龙6、尼龙66、尼龙11中的1种的聚酰胺。
(3)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其中,(1)的扁平玻璃 纤维是具有葫芦形、茧形、长圆形、椭圆形、矩形中的任一异形截面 形状的玻璃纤维,玻璃纤维是采用从硅烷偶联剂、钛系偶联剂、氧化 锆系偶联剂中选出的1种以上的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而形成的。
(4)对(1)~(3)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加以成形 形成的树脂成形品。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在成形为电子机器的外壳、底盘这样 的薄壁成形品时,兼具充分的机械物性、低翘曲性和焊缝强度,所以 可得到尺寸稳定性优异、坚固的树脂成形品,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极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使用的聚酰胺树脂是主链中具有酰胺键的聚合物即可,是 聚ε-己酰胺(尼龙6)、聚己二酰丁二胺(尼龙46)、聚己二酰己二 胺(尼龙66)、聚癸二酰己二胺(尼龙610)、聚十二烷二酰己二胺 (尼龙612)、聚己二酰十一烷二胺(尼龙116)、聚十一酰胺(尼龙 11)、聚十二酰胺(尼龙12)、聚间苯二甲酰己二胺(尼龙6I)、聚 对苯二甲酰己二胺(尼龙6T)、聚对苯二甲酰壬二胺(尼龙9T)、聚 己二酰间苯二甲酰二胺(尼龙MXD6)和包含这些当中的至少2种不 同聚酰胺成分的聚酰胺共聚物、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优选的聚酰胺 树脂可举出尼龙6、尼龙66、尼龙11、尼龙12、尼龙6T等,最优选 是尼龙6、尼龙66、尼龙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尤尼蒂卡株式会社,未经尤尼蒂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14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