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下型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13242.7 | 申请日: | 200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8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大竹史郎;荒川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G02F1/13357;F21Y10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杰;王忠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下型 液晶显示 器用 背光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下型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光源主要采用冷阴极荧光灯。冷阴极荧光灯适宜于缩小管径,因此其适合用作要求薄型化的背光光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16704号公报
近年来,液晶显示器的大型化在不断发展,背光源也随之趋向于大型化。受这种背光源的大型化的影响,光源开始使用冷阴极荧光灯,点亮电路变得复杂,与此同时,由于所使用的灯的个数增加,恐怕会导致功耗的增大。
如果进一步说明,则冷阴极荧光灯与其他灯相比,对其进行驱动所需要的电压(驱动电压)大、必须使用高压电源。特别地,最近出现了画面尺寸在32英寸以上的大画面液晶显示器,灯长变得更长,相应地,驱动电压进一步高压化的倾向增大。
另外,就冷阴极荧光灯而言,施加在每1个灯上的电力小,因此为了确保画面亮度就需要多个灯,故部件成本增大,而且很可能导致组装作业耗时多的问题变得明显化。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探讨采用比冷阴极荧光灯的效率更高、输出更高的热阴极荧光灯作为背光光源。通过采用热阴极荧光灯,利用上述特长,在抑制功耗的同时减少了灯的个数,可以期待由此实现点亮电路的简化、部件成本的降低和组装工时的减少。但是,作为背光源,人们对冷阴极荧光灯的开发、研究达到目前这一盛况的结果是,热阴极荧光灯的缺点没有被克服。
对于伴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大画面化而日益明显化的背光源的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不是通过对目前占主流地位的冷阴极荧光灯进行改良来加以解决,而是尝试通过使用热阴极荧光灯来解决。
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发现,使用了热阴极荧光灯的背光源与冷阴极荧光灯相比确实能够减少灯的个数,但即便如此,灯个数减少后,其缺点却显现出来。即,背光源内的灯的个数如果极端少(例如2个),则画面的亮度不均就会加剧,最终导致无法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特别地,在画面中央附近的亮度不均会直接导致图像品质变差,因此这种方式是不合适的。故对于画面尺寸大于等于32英寸的液晶显示器而言,即便是热阴极荧光灯,也必须使用3个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其主要目的是抑制使用了较少个数的光源的背光源中的亮度不均。
本发明的背光源是一种具有热阴极荧光灯和用于收存所述热阴极荧光灯的壳体的、直下型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收存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热阴极荧光灯仅有2个,所述热阴极荧光灯由近似直线状的灯泡和设置在所述灯泡内并释放出热电子的灯丝构成,在垂直于所述灯泡的长轴方向的截面上的内周长度L、所述壳体的深度d和所述2个灯泡的间距p之间满足下述算式1~3的关系:
82≤23.2(d/L)+25.5(p/L)...(算式1)
-19≤28.4(d/L)-15.1(p/L)≤11...(算式2)
(d/L)≤1.7...(算式3)
画面纵向长度h与所述内周的长度L之比(h/L)大于等于2而小于等于10。
在某一适宜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灯泡的截面为圆形。
所述灯泡的截面也可以是近似椭圆形。
在某一适宜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是画面尺寸大于等于20英寸而小于等于42英寸的直下型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虽然收存在壳体内的热阴极荧光灯的个数仅有2个,但通过使灯泡截面上的内周长度L、壳体的深度d和2个灯泡的间距p之间满足算式1、算式2、算式3的关系,就能够抑制画面纵向长度h与长度L之比(h/L)大于等于2而小于等于10的背光源中的亮度不均。其结果是,仅使用2个热阴极荧光灯而抑制了亮度不均,因此能够减少背光源中的光源构件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背光源100的平面图,(b)和(c)是与(a)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2(a)是示意性地表示热阴极荧光灯10的灯泡的截面的图,(b)是表示灯泡内周的长度L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近似椭圆形的灯泡的截面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热阴极荧光灯10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背光源100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背光源100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评估画面整体的亮度分布的均匀度(9点)的图。
图8(a)~(c)是用于说明基于画面中央的纵向亮度分布的灯图像(Lamp Image)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32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送控制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 下一篇:显影容器、显影装置及处理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