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气动轮胎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13482.7 | 申请日: | 200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8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岩瀬雅则;瀬川政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C7/00 | 分类号: | B60C7/00;B60C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动 轮胎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轮胎结构部件,具有支撑来自车辆载荷的支 撑结构体的非气动轮胎(non-pneumatic tire)及其制造方法,更为具 体的是能够代替充气轮胎而使用的非气动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具有载荷的支撑功能、来自接地面的撞击吸收功能及动 力等的传递功能(加速、停止、方向转换),因此使用在多种车辆上, 尤其采用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卡车上。
尤其,这些能力给汽车及其他发动机车辆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 献。并且,充气轮胎的撞击吸收能力还可以用在医疗仪器、电子仪器 的搬运用手推车等其他用途上。
作为以往的非气动轮胎,例如有实心轮胎、弹簧轮胎、软心轮胎 等,但是不具备充气轮胎的优秀性能。例如,实心轮胎及软心轮胎虽 然通过接地部分的压缩来支撑载荷,但这种轮胎笨重坚固,而不具备 如充气轮胎那样的撞击吸收能力。并且,在非气动轮胎中,还可通过 提高弹性来改善缓冲性能,但是存在充气轮胎所具有的载荷支撑性能 或耐久性恶化的问题。
因此,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以开发具有与充气轮胎一样的动 作特性的非气动轮胎为目的,提出了一种非气动轮胎,其具有用于支 撑施加在轮胎上的载荷的加强的环状带(band)和具有多个通过张力 在该加强的环状带和轮或轮毂之间传递载荷力的轮辐。并且还公开了 以提高拉伸弹性率为目的,对于轮辐加强橡胶等方面。
并且,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将内周轮和外周轮用 环板状轮辐(web)和加强肋(rib)连接的非气动轮胎,其具有横切 所述轮辐及加强肋的中间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009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3119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非气动轮胎,在以构成相同挠度的方 式承受纵载荷时,由于轮辐位置和接地面中央位置的位置关系,存在 容易发生纵载荷的变动的倾向。即如图9a所示,在轮条轮辐S的中央 位置位于接地面中央TC时,来自轮胎的反力变小(变柔),如图9b所 示,在轮辐S的下端位置位于接地面中央TC时,来自轮胎的反力变大 (变硬),从而在两个接地状态下发现了刚性变动。其结果,均匀性 恶化,不均匀接地引起各种性能恶化。
并且,在专利文献1的非气动轮胎中,记载了通过轮辐的张力, 支撑来自车轴的载荷及动力传递的主旨,此时,理论上通过降低相对 轮辐压缩力的刚性,能够改善上述刚性变动。但是,只依靠轮辐的张 力传递来自车轴的张力,则存在耐久性差的问题,因此在轮辐上需要 某种程度的相对压缩力的刚性。
并且,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非气动轮胎中,内周轮和外周轮通 过环板状轮辐(web)连接,因此连接部在周方向不是各自独立的结 构,由于轮辐(web)的变形难以确保轮胎所需的挠度。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久性优秀的同时通过轮条 (spoke)位置和接地面中央位置的位置关系使刚性变动难以发生, 并且能够确保充分的挠度的非气动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的本发明实现。
即,本发明的非气动轮胎,具有支撑来自车辆的载荷的支撑结构 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体具有:内侧环状部;在该内侧环状 部的外侧以同心圆状设置的中间环状部;在该中间环状部的外侧以同 心圆状设置的外侧环状部;连接所述内侧环状部和所述中间环状部而 在周方向各自独立的多个内侧连接部;连接所述外侧环状部和所述中 间环状部而在周方向各自独立的多个外侧连接部。
按照本发明的非气动轮胎,通过周方向各自独立的多个连接部来 连接内侧环状部和外侧环状部,因此连接部在轴方向易于变形,从而 能够通过连接部的变形充分确保轮胎所需的挠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34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态订单工作流模板实例器和解耦合器
- 下一篇:智能终端的操作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