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主机的自动检测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3575.X | 申请日: | 2008-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5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谢志成;许慧如;蔡协秋;黄国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00 | 分类号: | G06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宋鹤;南霆 |
地址: | 新加坡*** | 国省代码: | 新加坡;SG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主机 自动检测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位于主机设备内用于检测耦合到主机设备的外部设备的自 动检测单元。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式电子设备市场以指数速率增长,并且促进了使得这些 设备能够具有越来越大的数据存储大小的技术。由这些设备存储的数据例 如包括语音、音频、数据、视频信号(压缩形式或未压缩形式)等。就此 而言,在这个信息共享的时代,必然存在对共享和/或传送所存储数据的需 求。
优选地,使得用户方便进行所存储数据的共享和/或传送。此外,优选 地,共享和/或传送所存储数据不受存储数据的便携式设备的类型的限制。 对于共享和/或传送所存储数据,这些便携式设备的用户更喜欢具有与如何 以及在哪儿共享或传送数据有关的灵活性。
本发明致力于满足这些设备的用户的前述需求。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允许将外部设备与主机相耦合 的自动检测单元。该单元包括: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多个连接器管脚; 以及识别管脚,该识别管脚被布置在所述多个连接器管脚中。优选地,识 别管脚使得外部设备与主机之间能够交互。自动检测单元还可以包括布置 在多个连接器管脚中的警报管脚,优选地,警报管脚使得外部设备与主机 之间能够交互,以使得当警报管脚从外部设备接收到信号时,外部设备将 主机从待命模式激活。还可以包括用于验证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的验证 器。
可能能够将单元与主机解除耦合。
优选地,主机例如可以是坞座、声音再现装置或插座。优选地,外部 设备例如可以是媒体播放器或移动电话。
外部设备与主机之间通过识别管脚的交互可包括:外部设备将信号发 送到主机;以及主机验证信号。有利地,主机(或验证器)对外部设备的 识别使得当数据从外部设备被传送到主机时,主机能够识别由外部设备发 送来的至少一种数据格式类型。这使得主机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存 储、回放或者既存储又回放。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允许将外部设备与主机相耦合 的自动检测单元,该单元包括:信号接收器;以及包括在信号接收器中的 识别模块。有利地,识别模块使得外部设备与主机之间能够交互。自动检 测单元还可以包括警报模块,该警报模块使得外部设备与主机之间能够交 互,以使得当警报模块从外部设备接收到信号时,外部设备将主机从待命 模式激活。自动检测单元还可以包括用于验证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的验证 器。
优选地,主机例如可以是坞座、声音再现装置或插座。外部设备可以 是类似媒体播放器或移动电话的数字设备。
在此第二实施例中,外部设备与主机之间通过识别模块的交互包括: 外部设备将信号发送到主机;并且主机验证信号。有利地,主机对外部设 备的识别使得当数据从外部设备被传送到主机时,主机能够识别由外部设 备发送来的至少一种数据格式类型。
因此,主机对由外部设备发送来的至少一种数据格式类型的识别使得 主机能够处理数据,例如存储、回放或者既存储又回放。
附图说明
为了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并且容易进行实际应用,现在仅以非限制性 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描述时参考了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框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管脚计数(pin count)和 信号布置的示例。
图4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用于将主机从待命模式(standby mode)激活为“加电”(power on)模式的处理流程。
图5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用于在外部设备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 的处理流程。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应用。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应用。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应用。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以用于将外部设备与主机相耦合的自动检测单元20的形式 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框图。自动检测单元20可以耦合到主机,并 且自动检测单元20使得外部设备可以与主机相耦合。外部设备例如可以 是媒体播放器或移动电话。自动检测单元20可以是在需要时可连接到主 机的附加设备(add-on devic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35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