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氨酯弹性纤维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5900.6 | 申请日: | 200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0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小岛润一;岩并泰资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1F6/94 | 分类号: | D01F6/94;D03D15/00;D03D15/08;C08F8/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弹性 纤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氨酯弹性纤维,更具体地说,涉及在用酸性 染料的染色中具有颜色不匀和斑点较少的均匀染色性和高牢 度,且具有与作为以往的酸性染料可染型纤维的聚酰胺纤维等 同样的深染性的聚氨酯弹性纤维。
背景技术
由以聚氨酯或聚氨酯脲为主要构成单元的聚合物形成的弹 性纤维(以下称为聚氨酯弹性纤维)由于具有弹性性质和耐化 学品性等优异的性能,因此主要与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等交 替编织,作为伸缩功能材料被广泛用于底布(foundation)、袜 子、连裤袜(pantistocking)和运动服等许多领域。近年来,为 了进一步提高这种衣类的拉伸功能,寻求提高布帛中的聚氨酯 弹性纤维含量。
然而,聚氨酯弹性纤维在构成的聚氨酯聚合物或聚氨酯脲 聚合物(以下称为聚氨酯系聚合物)的分子中,由于没有对酸 性染料有效的染色部位,因此在用酸性染料染色与聚酰胺纤维 等交替编织的布料时,与染色部位多的聚酰胺纤维等相比,聚 氨酯弹性纤维难以用染料染色,而是仅仅形成锁住染料的状态, 换而言之仅仅是被染料污染的状态。因此,不仅不能确保与聚 酰胺纤维等同样的深染性,而且容易由于洗涤等而褪色,最终 成为使制品的外观品质降低的“斑点”和“闪光”的原因。尤其, 在深色制品中,该倾向是显著的,由于在制成衣料时作为布料 颜色的深度的深色鲜明度不足,因此发生外观品质降低,根据 用途,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混合比率有时受到限制。另外,由褪 色引起的其他布料污染也成为大的问题,这也成为聚氨酯弹性 纤维使用受限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知有在聚氨酯聚合物的分子链中含 有叔氮原子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4和非专利文献1),然而, 在这些方法中,不仅难以达到与聚酰胺纤维等同样的深染性, 而且根据情况,具有使聚氨酯弹性纤维的物理特性降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人提出了在聚氨酯聚合物中混合与酸性染料 结合的染色性改良剂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5~7),但不能获得 针织物的深染性和高的耐洗涤牢度。
另外,开发了聚氨酯本身已着色的所谓的原液色纱 (dope-dyed yarn)(参照专利文献8),但不能处理多种色调,使 用用途受到限制。
此外,开发了通过添加含有具有叔氮的马来酰亚胺结构的 聚合物作为染色改良剂而提高深染性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9), 然而由于公知的含有具有叔氮的马来酰亚胺结构的聚合物中存 在不少的作为原料之一的二胺的未反应部分等的反应性胺,因 此可知,添加该聚合物的聚氨酯弹性纤维在染色后与尼龙白布 一起洗涤时,染料容易转移到尼龙白布中。另外,还可知,使 用该聚合物的染色改良剂由于随时间变化,可以引起着色和凝 胶化。该着色和凝胶化对纤维的色调和纺纱稳定性有影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39-230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47-516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昭59-1278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公昭61-721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昭64-5288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0-31380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1-40587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4-60062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公平3-6177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日本レオロジ一学会会刊,2001年,第29 卷,第191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聚氨 酯弹性纤维,其在用酸性染料的染色中具有与作为交织物的相 应材料的聚酰胺纤维等同样的深染性和高牢度,且具有优异的 纺纱稳定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发现,含有具有特定的马来酰亚胺结构的聚合 物的聚氨酯弹性纤维具有与聚酰胺纤维等同样的深染性和高牢 度,且可以稳定纺纱,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如下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59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器件以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分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