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便携式设备的音频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17533.3 | 申请日: | 200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2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S·R·德拉克;J·P·科佩兰德;K·V·萨伯拉玛尼阿姆;D·J·哈蒙;T·C·布朗;J·C-H·查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伯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5/02 | 分类号: | H04R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茂华;陈姗姗 |
地址: | 美国马***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便携式 设备 音频系统 | ||
背景技术
根据专利法35U.S.C.§120,本申请是2004年9月1日提交的、 序列号为10/932,137的美国申请的部分继续申请并要求享有其优先 权。在先申请的公开内容被视为本申请公开内容的一部分并且通过 引用包含于此。
用于收听高质量音频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 大多数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通过柔性线缆将该便携式电子设 备连接到立体声系统或外部扬声器的输出端口。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中,一种音频系统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到该箱体 上的换能器。换能器响应于被音频信号驱动而引起箱体的振动。支 架组件通过一个或多个隔振器将便携式设备机械式耦接到箱体,使 得仅有振动的一部分耦接到便携式设备。箱体基本上完全由支架组 件来支撑。
进一步的特征包括:一个或多个隔振器位于支架组件与箱体之 间。可以有两个隔振器位于支架组件与箱体之间。可以有三个隔振 器位于支架组件与箱体之间。可以有四个隔振器位于支架组件与箱 体之间。支架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支脚,当音频系统放置在表 面上时,这些支脚在该表面上支撑支架组件。一个或多个支脚中的 每一个可以与一个或多个隔振器中对应的一个相对准。当音频系统 放置在基本水平的表面上并且一个或多个支脚与该表面相接触时, 一个或多个支脚中的每一个可以与一个或多个隔振器中对应的一个 垂直对准。一个或多个隔振器中的每一个可以选自:弹性体构件、 硅构件、弹簧、泡沫构件、软木构件、阻尼器、撞击吸收器、液压 系统、软垫、套管和衬套。
在另一方面,一种音频系统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到该箱体上 的换能器。换能器响应于被音频信号驱动而引起箱体的振动。支架 组件通过一个或多个隔振器将便携式设备机械式耦接到箱体,使得 仅有振动的一部分耦接到便携式设备。一个或多个支脚的每一个与 一个或多个隔振器中对应的一个对准。
在又一方面,一种减小振动的方法,包括步骤:提供箱体;以 及利用安装在该箱体上的换能器引起箱体的振动。换能器响应于被 音频信号驱动而引起该振动。经由支架组件以及一个或多个隔振器 将便携式设备机械式耦接到箱体,使得仅有振动的一部分耦接到便 携式设备。提供一个或多个支脚,其中每个支脚与一个或多个隔振 器中对应的一个对准。
另一方面包括一种音频系统,其具有箱体以及安装到箱体的换 能器。换能器响应于被音频信号驱动而引起箱体的振动。部件可拆 卸地附接到箱体,该部件包括第一支脚,当音频系统放置在水平表 面上时,第一支脚搁放在该水平表面上。第二支脚位于音频系统的 底表面上并且搁放在该水平表面上。
进一步的特征包括该部件为电池。该部件可以是可充电电池。 音频系统可以包括在音频系统的底表面上的第三支脚,第三支脚搁 放在所述水平表面上。第三支脚的位置可以比第二支脚更靠近音频 系统的前面。当音频系统搁放在水平表面上时,第三支脚可以比第 二支脚更加受重。第三支脚的位置可以比第二支脚更远离所述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音频系统的分解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音频系统中的振动的传播路径的框图;
图3示出了图1的音频系统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音频系统中的电子系统的框图;
图5示出了在连接到扩展坞(docking station)的便携式设备的 操作期间、作为施加到安装在扬声器箱体中的换能器上的信号频率 的函数的中断的曲线图;
图6示出了在连接到音频系统的便携式设备的操作期间、作为 施加到安装在音频系统中的换能器上的信号频率的函数的中断的曲 线图;
图7示出了音频系统中的振动的传播路径的框图;
图8示出了音频系统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音频系统中的振动的传播路径的框图;
图10示出了音频系统的示意图;
图11是音频系统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的音频系统的分解透视图;
图13是图11的音频系统的透视图,其示出了音频系统的底部 视图;
图14是振动隔离装置的另一示例的局部剖面图;以及
图15是音频系统的另一示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伯斯有限公司,未经伯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75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