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编码系统,尤其是用于配电板的插装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8122.6 | 申请日: | 200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3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斯特凡·希施费尔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门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14 | 分类号: | H05K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吴贵明;李 慧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编码 系统 尤其是 用于 配电 插装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第一组件(例如用于配电板的插件框格) 的编码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该第一组件对应于第二组件(例如插 件)。
背景技术
由专利文件US 4,595,250已知了一种在印刷电路板的壳体 和电子插卡的壳体之间的编码连接,其中印刷电路板和电子插卡的 壳体都具有相互配合的、属于此类的编码系统。
因此,印刷电路板的壳体的编码系统例如由多个编码装置组 成。这些装置中的每个编码装置具有附加部件的形式的定位件,其 以预定的间距平行于旋转轴线延伸,并且其与印刷电路板壳体的定 位件以穿孔形式这样互补,即在印刷电路板壳体上的编码装置可以 定位在与旋转轴线旋转对称的多个不同的位置上。为了产生与电子 插卡的壳体的编码连接,印刷电路板的每个编码装置具有手指形式 的编码件。该指形件与电子插卡的开孔形式的编码件对应互补,并 位于与该开孔对应一致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电子插卡的编码系统同样也由多个编码装置组成。 每个编码装置具有附加部件的形式的三个定位件,它们同样也以预 定的间距平行于旋转轴线延伸,并且它们与电子插卡的定位件这样 地互补,即在电子插卡上的编码装置可以在与旋转轴线旋转对称的 多个不同的位置上定位。因此,电子插卡的壳体的定位件同样设计 成穿孔的形式,穿孔的半径相当于预定的间距。为了产生与印刷电 路板的编码连接,如上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编码装置的指形件伸入 到电子插卡的编码装置的对应的开孔中。
因此,从一种具有专利权利要求1(US 4,595,250)的前序 部分所述特征的编码系统出发,也就是说从一种具有至少一个编码 装置的编码系统出发,本发明的目的是简单地提高编码变化的数 量。其中编码装置具有定位件,其与第一组件的定位件这样互补, 即至少一个在第一组件上的编码装置可以在相对于旋转轴线旋转 对称的至少两个不同的位置上在第一组件上定位,而且其中为了产 生与第二组件的编码连接,编码装置具有编码件,编码件通过其位 置确定编码装置的编码,编码件设计成与第二组件的编码件对应互 补,第二组件的编码件的位置确定第二组件的编码,而且当两个组 件的编码协调一致时,该编码件具有相对于第二组件的编码件的对 应一致的位置。
发明内容
该目的根据本发明通过如下方法来实现:编码装置由至少一个 具有定位件的第一和第二编码元件组成,其中两个编码元件具有啮 合件,这些啮合件这样地彼此互补,即两个编码元件在相对于旋转 轴线旋转对称的至少两个不同的位置上相互啮合,而且其中在第一 编码元件上和第二编码元件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编码件。即使在 根据本发明的编码系统的最简单设计方案中,此时第二编码元件在 只是两个不同的位置上可以与第一编码元件啮合,相比于由US 4, 595,250已知的编码系统来说,已经在较小的结构空间上实现了双 倍数量的编码可能性。
在新的编码系统的优选设计方案中提出,第一编码元件具有作 为啮合件的中央空隙,该中央空隙具有至少两个凸出部分,而且第 二编码元件可以插入到中央空隙里,而且具有作为互补的啮合件的 突起,该突起啮合到凸出部分之一中。因此第二编码元件可以沉入 到第一编码元件中,因此与由US 4,595,250已知的编码系统相 比,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不需要附加的结构空间来安置第二编码元 件。
如果设计有两个或多个编码装置,那就可以在新的编码系统中 实现特别大量的编码变化。
新的编码系统的一种机械方面可以简单地实现的设计方案提 出:至少一个销钉用作定位件,该销钉以预定的第一间距平行于旋 转轴线延伸,并且作为第一组件的互补的定位件对应于布置在环形 轨道上的孔模(Lochmuster),其中环形轨道的半径相当于预定的第 一间距。
另外一种机械方面同样可以简单实现的设计方案提出:作为编 码件在编码元件上设计有至少一个与旋转轴线间隔开的销柱和/或 至少一个与旋转轴线间隔开的空隙。如果在每个编码元件上设计有 这种销柱和这种空隙,那么彼此要对应的两个组件在此例如可以具 有相同的编码系统,以及它们相互面对布置,并且在其中销柱的外 径小于空隙的内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门子公司,未经西门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81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