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后倾机构的秋千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18187.0 | 申请日: | 2008-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8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P·R·皮尔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泰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G9/00 | 分类号: | A63G9/00;A63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苏 娟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机构 秋千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婴幼儿支承结构,诸如孩童秋千。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孩童秋千包括座椅和可调节以改变座椅的方位或后倾角的后倾机构。
背景技术
已知用于孩童的多种秋千。通常,秋千包括框架、可枢转地联接到框架的一个或多个吊臂以及连到吊臂的座椅。一些秋千包括能够使吊臂和座椅以往复运动方式运动的驱动机构。
一些孩童秋千包括后倾机构,该后倾机构可被调节以改变座椅的一部分相对于座椅的另一部分的倾斜。例如,座椅靠背可相对于座椅底部可枢转地安装,使得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底部的角度可调节。在该设置方式中,座椅靠背可被置于多种位置,诸如竖立位置、完全后倾位置和/或位于竖立位置和完全后倾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传统的孩童秋千没有提供易于使用的后倾机构。因此,需要一种用于孩童秋千的改进的后倾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座椅和可操纵以调节座椅的至少一部分的后倾机构的秋千。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座椅包括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座椅框架,该第一部分可相对于第二部分运动。后倾机构被构造成使第一部分相对于第二部分运动并由此改变座椅框架的后倾角。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孩童秋千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孩童秋千的一些组成元件的透视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孩童秋千的座椅框架的一些组成元件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图2所示孩童秋千的座椅框架的一些组成元件的透视图。
图5示出了图2所示孩童秋千的后倾机构的一些组成元件的放大透视图,显示为处于使用构型。
图6示出了图2所示孩童秋千的后倾机构的一些组成元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联接器的下部。
图8示出了图5所示后倾机构的一些组成元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9示出了图5所示后倾机构组成元件的放大透视图,显示为处于中间构型。
图10示出了图5所示后倾机构组成元件的放大透视图,显示为处于其它使用构型。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壳体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表面的侧视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联接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表面的侧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联接器的主视图。
图14示出了图12所示联接器的仰视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凸轮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6示出了图15所示凸轮构件的俯视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锁定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8示出了图17所示锁定构件的侧视图。
在整个公开文本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被用于表示同样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婴幼儿支承结构是带有座椅和后倾机构的秋千。后倾机构可以用于调节座椅的方位或后倾角。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秋千包括框架,座椅可动地安装到框架,从而可针对不同的摇摆动作定向到不同的方向。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座椅可拆卸地联接到框架,使得座椅可从框架拆下并被携带到不同地点。
术语“杆”、“管”、“管状构件”和“棒”可互换使用,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细长构件。类似的,术语“后倾”、“后倾角”、“倾斜”和“方位”可互换使用来表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设置角度。改变该角度是指改变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倾斜、方位和/或后倾角。而且,本发明的后倾机构可被称作调节机构。
图1示出了婴幼儿支承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婴幼儿支承结构10为秋千,该秋千包括框架20、可动地联接到框架20的吊臂50以及联接到吊臂50的座椅100。框架20支持吊臂50,使得座椅100可从框架20悬垂(并位于支承面101上方)。秋千10包括能够使吊臂50及由此使座椅100运动的驱动机构。
如所示出的,框架20包括支腿22和26,支腿22和26通过传统连接器或者紧固件(诸如螺栓或螺钉)分别联接到基部24和28。基部24和28被构造成在支承面101(诸如地板)上支承框架20。横向构件30在支腿22和26之间延伸,以为框架20提供附加支撑。只要能为框架20增加横向或侧向支撑,横向构件30可具有任何形状或者构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泰公司,未经美泰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81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