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20026.5 | 申请日: | 200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9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早田祐介;野寺明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K3/04;C08L27/18;C08L5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侯 莉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聚碳酸酯 树脂 组合 及其 成形 | ||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更详细地涉及具有优异的阻燃 性,同时导电性、耐冲击性、成型品外观之间的平衡性优异的、适合作为以下用途的阻燃 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用于汽车用零部件、电·电子用零部件、通讯设备用 零部件以及光学零部件等薄壁成形品、薄膜、薄片等。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树脂作为OA机器、电·电子用零部件、光学零部件、家庭用品、建筑零部 件、汽车用零部件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但以OA机器、电·电子用零部件等领域为中心, 要求更高的阻燃性,试图通过各种阻燃剂的添加,来改善其阻燃性。
例如,以前添加有机卤素系化合物和有机磷系化合物。可是,这些阻燃剂大多数在毒 性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有机卤素系化合物存在燃烧时产生腐蚀性气体的问题。因此,近 几年,通过非卤素·非磷系阻燃剂进行阻燃化的要求高涨。
作为通过非卤素·非磷系阻燃剂提高聚碳酸酯树脂的阻燃性的技术,已知的有添加聚 硅氧烷或金属盐(参见专利文献1)。可是,由于添加这些阻燃剂,容易发生该阻燃剂的 二次凝集,结果,阻燃性或耐冲击性恐怕会降低。又,关于添加了碳纤维等的聚碳酸酯树 脂组合物,对热传导性优异的材料进行了研究,但未确立采用非卤素·非磷系进行薄壁阻 燃化的技术(参见专利文献2)。
又,有文献报告碳纤维复合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通过添加有机金属盐化合物,可得到 0.8mm厚度的V-0化的阻燃性(参见专利文献3),又,对复合了碳纳米管的阻燃性碳酸 酯树脂组合物也进行了研究(参见专利文献4)。可是,无论是哪一个技术,都没有记载 阻燃薄膜以及阻燃薄片领域所要求的薄壁(尤其在0.5mm厚以下)的阻燃性。并且,上 述阻燃技术难以达到薄壁化,需要阻燃化的技术飞跃。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2639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316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7-10002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389230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该树脂组合物即使在 0.5mm以下的薄壁中,阻燃性也优异,可对应于用于各种用途的薄壁成形品,导电性、 耐冲击性、成形品外观之间的平衡性优异。
本发明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进行认真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 中混合碳纳米管以及含聚有机硅氧烷的接枝共聚物作为阻燃性成分,可以解决上述课题, 以至完成本发明。
也就是,本发明提供:
1.一种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A)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 100质量份,还含有(B)碳纳米管0.1~5质量份、(C)含聚有机硅氧烷的接枝共聚物0.1~10 质量份。
2.上述1记载的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含有(D)具有原纤维 形成能的聚四氟乙烯0.05~2质量份。
3.上述1或2记载的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B)碳纳米管的非晶 碳粒子的含量在10质量%以下。
4.一种成形品,其特征在于,将上述1或2记载的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进行成 形而形成。
5.上述4记载的成形品,其特征在于,用于汽车用零部件、电·电子用零部件或通讯设 备用零部件。
6.上述4记载的成形品,其特征在于,是薄膜或者薄片。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该树脂组合物即使为 0.5mm以下的薄壁,其阻燃性也优异,导电性、耐冲击性、成形品外观优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A)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
本发明的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是含有(A)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以下,有时 仅称为“(A)成分”)的组合物。
作为(A)成分,并无特别限制,可举例种种,通常可以使用通过溶液法或者熔融法 使二元酚与碳酸酯前驱体反应而制造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具体地,可以使用通过二元酚与 碳酰氯的反应、二元酚与碳酸二苯酯等的酯交换法等反应而制造出的聚碳酸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出光兴产株式会社,未经出光兴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00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树脂组合物、树脂衬热用膜及半导体装置
- 下一篇:一种IC卡终端的密钥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