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20317.4 | 申请日: | 200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2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长野拓士;中村德彦;佐藤克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8/02 | 分类号: | H01M8/02;H01M8/10;H01M8/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 ||
1.一种燃料电池,由电池单元层叠而成,上述电池单元由膜电极组件和夹持上述膜电极组件的一对金属膜构成,上述膜电极组件在其电解质膜的一面配置有燃料极并在另一面配置有空气极,其中,该燃料电池具有:
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其包括被设置在上述膜电极组件与上述金属膜之间、允许燃料气体通过的多孔金属;
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其包括被设置在上述膜电极组件与上述金属膜之间、允许氧化剂气体通过的多孔金属;和
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其包括被设置在一个电池单元与另一个电池单元之间且设置在上述金属膜之间、允许冷却介质通过的多孔金属,
上述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以及上述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的各自的外部尺寸都比上述金属膜的外部尺寸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其中,
该燃料电池进一步形成为,一个电池单元的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与另一个电池单元的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分别隔着上述金属膜接合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其中,
上述膜电极组件是在膜电极组件的周缘部一体成形有密封部件的密封件一体型膜电极组件,
该燃料电池形成为,上述密封件一体型膜电极组件接合于一体型组件,该一体型组件包括分别隔着上述金属膜的一个电池单元的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与另一个电池单元的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其中,
上述膜电极组件是在膜电极组件的周缘部一体成形有密封部件的密封件一体型膜电极组件,
该燃料电池形成为,上述密封件一体型膜电极组件接合于一体型组件,该一体型组件包括分别隔着上述金属膜的一个电池单元的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与另一个电池单元的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其中,
上述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的多孔金属与上述金属膜的接触点间隔为0.5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其中,
上述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的多孔金属与上述金属膜的接触点间隔为0.5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其中,
上述多孔金属为切孔金属板或多孔金属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其中,
上述金属膜的厚度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9.一种燃料电池,具有:形成有与燃料电池有关的流体用的歧管的阳极侧外框板;
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其配置在上述阳极侧外框板内,包括允许燃料气体通过的多孔金属;
形成有与燃料电池有关的流体用的歧管的中间外框板;
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其配置在上述中间外框板内,包括允许冷却介质通过的多孔金属;
形成有与燃料电池有关的流体用的歧管的阴极侧外框板;
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其配置在上述阴极侧外框板内,包括允许氧化剂气体通过的多孔金属;和
金属膜,其对上述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与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之间以及上述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与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之间进行分隔,
上述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以及上述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的各自的外部尺寸都比上述金属膜的外部尺寸小,
该燃料电池形成为,按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金属膜、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金属膜以及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的顺序,或者按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金属膜、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金属膜以及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的顺序接合为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其中,
该燃料电池进一步形成为,在分别在电解质膜的一面配置有燃料极并在另一面配置有空气极的膜电极组件上,按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金属膜、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金属膜以及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的顺序,或者按多孔体燃料气体流路、金属膜、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金属膜以及多孔体氧化剂气体流路的顺序进行层叠而接合为一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其中,
上述多孔体冷却介质流路的多孔金属与上述金属膜的接触点间隔为0.5mm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031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