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彩虹色反射光的回复反射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20733.4 | 申请日: | 200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0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博德;雨森正次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丸仁 |
主分类号: | G02B5/128 | 分类号: | G02B5/128;E01F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闫小龙;王忠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彩虹 反射光 回复 反射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回复反射材料。特别涉及对回复反射后的反射光利用金属化合物的干涉色的回复反射材料的改良。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回复反射材料(例如,专利文献1~3),在漫射光的条件下,显示鲜艳且所希望的色彩,并且在回复反射的条件下,实现充分强度的反射亮度。
但是,以往的回复反射材料的反射光本身不能够着色,反射光为仅是单色的反射光。此外,在反射材料表面通过着色以及贴合薄膜等能够对反射光着色,但是在漫射光的条件下,不能够显示鲜艳且所希望的色彩,在基材的厚度、手感(硬度)上存在问题,难以进行所希望的设计。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32507号公报(彩色回复反射材料)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11-167010号公报(着色光回复反射材料)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特表平10-500230号公报(回复反射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反射材料广泛普及,并且被穿着,对于在夜间时穿着的反射材料来说,哪一种反射材料(道路标识、路侧带反射板、工程作业者背心、衣服用反射材料等)都是相同的反射光,溶入不是反射材料的路侧带的屋外电灯或远处的街灯等,穿着者的存在难以引起的注意,缺乏对驾驶者的可识别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复反射材料,能够在漫射光的条件下加工成任意的设计、形状,显示鲜艳且所希望的色彩,同时在回复反射的条件下,发挥提高了安全性的回复反射性能,并且通过附加使回复反射光具有变化的干涉色,从而进一步提高夜间的可识别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需要制作具有更高的反射性能和干涉色的回复反射层,虽然对所述专利文献1~3中记载的技术也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能采用作为本发明的课题解决手段。
此外,在回复反射的条件下,为了使反射光具有干涉色,有专利文献2、3记载的技术。
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仅能够表现一种颜色的反射光。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在反射表面贴合光干涉薄膜,所以,对于反射光来说,单色的反射光透过光干涉薄膜,能够得到干涉色,但是在漫射光的条件下不能够表现任意的色彩,存在基材的厚度、手感的问题,因此难以提供用作衣料,反射性能不满足JIS Z 9117-1984的1级,因此在安全性方面欠缺。
因此,所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没有作为在回复反射材料中提高可识别性的手段而被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所述现有技术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可识别性的回复反射材料。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们针对回复反射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发现通过将具有透光性的干涉层的光学层厚设定为100~600nm,从而能够可靠地得到对于提高可识别性重要的彩虹色反射光,完成了本发明。
所得到的彩虹色反射光是通过干涉而被强调了的可见光区域的波长成分,根据入射光的向回复反射材料的入射角,通过干涉而被强调的可见光区域的波长成分也进行变化。在通常的回复反射光中,实质上不能够根据入射角观察到颜色的变化,但是,本发明的彩虹色反射光根据入射角而颜色进行变化。即,当在回复反射的条件下使入射光的向回复反射材料的入射角变化时,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来自回复反射材料的反射光的颜色例如从橙色向红、红紫、紫、蓝紫、蓝、蓝绿、绿、黄绿、黄等彩虹色地进行变化的样子。本发明的彩虹色反射光是通过将干涉层的光学层厚控制在100~600nm而首次得到的。
<方案1>
即,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回复反射材料,该回复反射材料具有反射层和透明微小球,对入射光的至少一部分赋予与可见光波长对应的相位差并进行再合成,利用干涉对可见光波长的光成分进行强调,使由于入射角而不同的可见光波长的干涉光返回到入射光行进方向,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层包含透光性的干涉层,在该干涉层中,以生成根据光的入射角而不同的可见光波长的干涉色的方式,将每一层的光学层厚作为100~600nm。
本发明的光学层厚100~600nm假设使可见光波长的一级(order)(1/4λ)干涉色或二级(3/4λ)干涉色产生。
再有,在本发明的干涉层中,每一个层的光学层厚优选为100~600nm,特别优选100~200nm。
<方案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丸仁,未经株式会社丸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07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小气泡发生装置以及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发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