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理无线局域网中的密集的无线接入点基础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21060.4 | 申请日: | 2008-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0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R·N·穆尔蒂;R·钱德拉;J·D·帕德耶;A·沃尔曼;B·D·齐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软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02 | 分类号: | H04W48/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 悦;钱静芳 |
地址: | 美国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理 无线 局域网 中的 密集 接入 基础 结构 | ||
背景
联网环境允许网络用户共享网络资源,诸如打印机、数据库服务器、电子 邮件服务器等。不幸的是,诸如有线局域网(LAN)等传统有线网络会对向移 动客户机设备提供接入提出重大限制,因为传统有线网络需要这些移动设备物 理地连接到该网络。因此,无线LAN(WLAN)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尤其是 那些基于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开发的无线标准和指定的IEEE 802.11的WLAN。这些WLAN向移动客户机设备提供从与该WLAN相关联 的一个或多个接入点(AP)的范围内的任何位置的无线接入。以此方式,移动 客户机设备可以在未物理地连接到WLAN的情况下接入该WLAN,以及可能 的一个或多个回程网络(有线和/或无线网格)或者链接到该WLAN的无线网 络。这是有利的,尤其是因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 (PDA)电话等具有无线功能的移动客户机设备正在快速普及。由此,提高与 WLAN相关联的AP所提供的吞吐能力是一现行的问题就不令人惊讶了。
不幸的是,涉及提高WLAN吞吐能力的传统方法并非最优。具体而言, 这些方法通常聚焦于所覆盖的空间量(“覆盖面”)并且仅将吞吐能力(“容 量”)视作次要的问题。这至少部分地是因为增加WLAN的容量通常是极其 昂贵的事实。例如,给定通常与获得大量AP相关联的硬件和/或软件成本,通 过增加AP的密度来增加容量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出于这些原因,部署WLAN 的企业往往仅部署实现所需覆盖面所必需的最少数量的WLAN AP。此外,即 使当企业的确部署更多WLAN AP,由此增加WLAN的AP密度时,这些企业 仍未实现吞吐能力的显著提升,因为他们无法通过采用有效的频谱利用技术来 充分利用与该密度相关联的潜在优势。
因此,存在通过增加WLAN上的AP密度并通过经由有效的频谱利用技 术成功地利用该密度来显著地提高对连接到WLAN的客户机设备可用的总吞 吐能力的需求。
概述
描述了用于提高对诸如移动计算设备等连接到无线局域网(WLAN)的客 户机设备可用的吞吐能力的技术。在至少某些实施例中,将现有WLAN资源 转换成无线接入点(AP)以创建密集的无线AP基础结构。为了利用该密集的 AP基础结构的潜在吞吐能力优势,采用特定的集中管理技术来管理AP通信 信道分配、AP传输功率设置和客户机-AP映射。
对于客户机-AP映射,在至少某些实施例中,采用集中管理技术来防止在 WLAN中的多个AP的无线范围内的客户机设备发现该多个AP。使用特定策 略来从多个AP中集中选择单个AP,并指示该AP响应客户机设备并与其相关 联。通过该集中控制,客户机-AP映射有效地在客户机设备之间分配到WLAN 的无线连接以提供提高的吞吐能力。
另外,在至少某些实施例中,集中管理技术用于使用特定策略来集中确定 向客户机设备提供到WLAN的无线连接的所选AP应何时取消与客户机设备的 关联。这些技术还用于使用特定策略来集中确定另一集中选择的AP应何时响 应客户机设备并与其相关联以向该客户机设备提供与提高的吞吐能力相关联 的无线连接。有利地,这能够在不中断/打断客户机设备的接入的情况下完成。 在作为整体的WLAN的上下文中,这些移交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负载平衡 方法。
提供本概述是为了以简化的形式介绍将在以下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的 一些概念。本概述不旨在标识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 旨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附图简述
参考附图来描述该详细描述。在附图中,附图标记中的最左边的数字标识 该附图标记首次出现的附图。在不同附图中使用同一附图标记来指示相似或相 同的项目。
图1示出了根据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实现所公开的技术的示例性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示例性网络栈。
图3示出了根据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实现所公开的技术的示例性过程。
图4示出了根据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示例性关联过程。
图5示出了根据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示例性移交过程。
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软公司,未经微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10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