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23053.8 | 申请日: | 200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8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真;仓光修;石渡正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01G7/00 | 分类号: | A01G7/00;A01M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病害 防治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发出含有紫外线光的光源的植物病害防治用 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众所周知控制其波长成分发出紫外线的植物病害防治 用照明装置(例如,参照特开2005-328734号公报)。该装置中,控制 紫外线包含UV-B区域(波长为280~340nm的区域)的波长成分,UV-C 区域(波长为100~280nm的区域)的波长成分大致为零。通过该控制, 能够抑制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丝状真菌的孢子形成、 菌系成长,对这些植物病害起到防除的效果。
但是,在特开2005-328734号公报的技术中,难以可靠地抑制上 述病害的丝状真菌的孢子形成、菌系成长。另外,在植物的病害抵抗 性诱导方面,难以可靠地诱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 地抑制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丝状真菌的孢子形成、菌 系成长,能够对植物可靠地诱导病害抵抗性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装 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装置,是包括发出含紫 外线光的光源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叠 加照射含有大致280~340nm波长成分的UV-B、和含有大致100~280nm 波长成分的UV-C中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长成分的UV-C。
通过这样的构成,与现有相比,由于还对植物照射大致255~280nm 波长区域的紫外线,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灰霉病、白粉病、霜霉 病、炭疽病等丝状真菌的孢子形成、菌系成长,并且,能够更加可靠 地诱导植物的病害抵抗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装置的构成图;
图2为作为上述照明装置所使用的日晒用灯的光谱分布图;
图3为表示上述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另一配置示例图;
图4为表示上述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再一配置示例图;
图5为表示以上述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照射时植物的受害株率以及 叶焦率的图;
图6为作为上述光源使用的荧光灯的部分截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防治植物病害用照明装置的构成图;
图8为表示以上述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照射时植物的受害株率以及 叶焦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植物病害防治用 照明装置进行说明。该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装置(以下,称为照明装 置),是用于在完全封闭型植物苗生产系统、农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 等的设施栽培,或者露地栽培等方面,防治蔬菜、花卉育苗时产生的 由灰霉病、菌核病、番茄轮纹病、白星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 等丝状真菌(霉)所引起的植物病害的装置。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照明装置1的构成。该照明装置1 包括发出含紫外线的光的光源2,和对从该光源2发出的光进行波长 控制的滤光器3(第一滤光器)。透过该滤光器3的光照射在植物P上。 光源2对植物P叠加照射含有大致280~340nm波长成分的UV-B和含 有大致100~280nm波长成分的UV-C中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长成分 的UV-C。另外,照明装置1包括控制部4,该控制部4控制光源2, 使光源2发出的UV-B和UV-C照到植物P处的总光量,对植物P来说 在适量的50μW/cm2以下。
光源2由例如由如图2所示的光谱分布的日晒用灯(三共电气株 式会社,产品编号GL20E)等的荧光灯构成。同一图中的虚线表示UV-C、 UV-B、波长为大致340~380nm的UV-A以及波长在大致380nm以上的 可见光各自的波长区域。该日晒用灯发出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长成 分的少量UV-C和UV-B。
另外,光源2可以由含大量波长为大致255~380nm的紫外线成 分的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制,Skybeam), 在紫外线区域有连续发光光谱的氙气灯等HID灯(High Intensity Discharged lamp,高压气体放电灯)构成。光源2只要是发出除去 大致255nm以下波长成分的UV-C和UV-B的光源就可以,不做特别限 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30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