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油和/或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25081.3 | 申请日: | 200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6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R·瓦尔迪兹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594 | 分类号: | C09K8/594;E21B43/16;E21B43/3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长青 |
地址: | 荷兰***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方法 | ||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与共同待审美国专利申请11/409,436(2006年4月19日提 交,代理人案卷号为TH2616)、以及60/747,908(2006年5月22日提 交,代理人案卷号为TH3086)有关。美国专利申请11/409,436和 60/747,908经此引用全文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用于生产油和/或气的方法。
背景技术
强化油采收(EOR)可以用于增大世界范围的油田中的油采收。存在 三种主要类型的EOR(热、化学/聚合物和气体注入)可用于增大从储层 的油采收,它们超出常规方法可以实现的-可能延长油田的寿命和增 大油采收率。
热强化采收通过向储层加入热量而发挥作用。最广泛实施的形式 是蒸汽驱油,其降低油的粘度使得它可以流向生产井。化学驱油通过 降低截留残油的毛细管力而增强采收。聚合物驱油增大了注入水的驱 扫效率。混注以与化学驱油相似的方式发挥作用。通过注入与油混溶 的流体,可以采收截留的残油。
参考图1,其中描述了现有技术系统100。系统100包括地下地层 102、地下地层104、地下地层106和地下地层108。生产设施110在 地面提供。井112穿过地层102和104,和在地层106中具有开孔。 在114显示地层106的一部分。油和气通过井112从地层106中产出 至生产设施110。气体和液体互相分离,气体储存在气体储存装置116 中和液体储存在液体储存装置118中。
美国专利号4,109,720公开了可以通过向地层中注入在地层条件 下是液体的溶剂、和同时随其注入在储层内存在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 将仍然完全是气态的物质,而从含粘性石油的地层(包括焦油砂矿床) 中采收石油。被注入溶剂的地层中不凝气的存在阻止了不可渗透性沥 青层的形成,所述不可渗透性沥青层阻断流体进一步流动通过地层。 气体应与溶剂和地层流体基本不反应,从而获得所需的好处。用于实 施该发明的适合气体的实例包括甲烷、乙烷、氮、二氧化碳和它们的 混合物。美国专利号4,109,720经此引用全文并入本文。
本领域中需要用于强化油采收的改进系统和方法。本领域中还需 要利用溶剂例如通过粘度降低、化学作用和混相驱油以强化油采收的 改进系统和方法。本领域中还需要用于溶剂混相驱油的改进系统和方 法。本领域中还需要利用重力泄油的用于强化油采收的改进系统和方 法。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用于从地下地层生产油的方法,所述方 法包括:将强化油采收制剂和气体注入地层内的第一井中;在地层中 形成包含强化油采收制剂和油的混合物;用注入的气体形成气顶;驱 使制剂和油的混合物流向地层内的第二井;和从第二井生产制剂和油 的混合物。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用于生产油和/或气的方法,所述方法包 括:由第一井将混溶性强化油采收制剂和气体注入地层内的基岩周围 的裂缝和/或空隙中;使混溶性强化油采收制剂和气体渗入基岩中;在 基岩内形成油和混溶性强化油采收制剂的混合物;用注入的气体在基 岩中形成气顶;将油和制剂的混合物产出至裂缝和/或空隙;和由第二 井从裂缝和/或空隙中产出油和制剂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优点包括以下的一个或多个:
利用溶剂强化从地层中采收烃的改进系统和方法。
利用含混溶性溶剂的流体强化从地层中采收烃的改进系统和方 法。
用于二次和/或三次采收烃的改进组合物和/或技术。
用于强化油采收的改进系统和方法。
利用混溶性溶剂以强化油采收的改进系统和方法。
利用就地与油混溶的化合物以强化油采收的改进系统和方法。
与气体组合利用就地与油混溶的化合物以强化油采收的改进系统 和方法。
利用重力泄油以强化油采收的改进系统和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描述了油和/或气生产系统。
图2a描述了井分布图。
图2b和2c描述了在强化油采收过程期间图2a的井分布图。
图3a-3c描述了油和/或气生产系统。
图4描述了油和/或气生产系统。
图5描述了油和/或气生产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图2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50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