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在电力线信道上传输信号的方法和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1314.3 | 申请日: | 2008-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2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A·施韦杰;D·希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3/54 | 分类号: | H04B3/5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柯广华;徐予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力线 信道 传输 信号 方法 通信 调制解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用于在电力线信道上传输信号的方法。本发 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涉及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器。
背景技术
电力线通信(PLC),也被称作电力网(mains)通信、电力线传 输(PLT)、宽带电力线(BPL)、电力带(power band)或电力线联网 (PLN),是描述用于将配电导线用于数据的同时分配的几个不同系统 的术语。载波能通过在标准50Hz或60Hz交变电流(AC)上叠加模 拟信号来传送声音和数据。对于室内应用,PLC设备可以使用家庭电 力接线作为传输介质。
电力线通信可能对无线电广播台或其他外部传输有干扰。今天, 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器具有用于业务无线电频带的固定的陷波滤波 器。动态或智能的陷波概念使得PLC调制解调器能够检测无线电广播 台的侵入噪声(ingress)。侵入噪声是在对应于无线电广播台频带的频 带内的干扰或噪声分量。因此,电力线通信应略去已检测出的无线电 台的频率。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在电力线信道上传输信号的方法 以及增强PLT系统吞吐量的相应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器。
该目的分别通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电力线信道上传输信 号的方法以及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器来解决。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定义了进一步的实施例。
从对附图和随后说明的思考将明白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细节。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步骤,
图2示出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的步骤,
图3a到3e示出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的示范频率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的步骤,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的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器 的框图,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的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器 的框图,以及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的电力线通信调制解调器 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可以以任何方 式组合所有以下描述的实施例,也就是说,没有某些描述的实施例不 可与其他实施例组合的限制。
在图1中,在步骤S100中经由电力线信道接收噪声信号。本说 明中使用的措词“噪声信号”也涵盖“混合噪声”,其包括噪声、无 线电广播的干扰信号或侵入噪声以及有效负载信号的混合。使用措词
“噪声信号”以强调至少一种干扰信号(例如广播台或某些白噪声) 存在于该“噪声信号”内并干扰或将干扰有效负载信号的接收。
在PLT系统中,对信号进行OFDM调制(正交频分复用),例如 使用多个副载波以用于传输信号。OFDM是多载波调制方案,其使用 大量的紧密间隔的正交副载波。通过常规调制方案(如正交幅度调制 (QAM))以低符号速率来调制每个副载波,在相同带宽中保持与常 规单载波调制方案类似的数据率。实践中,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 来生成OFDM信号。OFDM相对于单载波方案的主要优势是其无需 复合均衡滤波器而应付严峻信道状况(例如,长铜导线上的高频衰减, 多路径传输引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窄带干扰)的能力。
在步骤S102中,在具有第一分辨带宽的多个细频带内确定所述 接收的噪声信号的相应信号值,其中第一分辨带宽小于用于信号的 OFDM调制的副载波的频率分隔。信号值可例如是频带内噪声信号的 能量或功率。
遍及本说明使用措词“细频带”和(见下文)“粗频带”以定义 那些频带的带宽的关系。“粗频带”的带宽大于“细频带”的带宽。
在步骤S104中,基于相应信号值来确定所述多个细频带的第一 受干扰的频带。在本步骤S104内,可确定外部无线电传输的干扰部 分,即,落入用于传输OFDM调制信号的频率间隔的信道上的元线电 传输信号。
在步骤S106中,在经由电力线信道传输信号之前,从所述信号 陷波(即,滤出)确定的第一受干扰的频带。
陷波步骤可通过使用所谓的陷波滤波器来执行,例如具有对应一 组滤波器系数的数字滤波器,其计算成在它的输出基本上仅传递“陷 波的”或“阻塞的”的频带之外的频率分量。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有可能识别无线电广播台的侵入噪声在其 发生的确切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13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