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亮片用聚酯膜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2528.2 | 申请日: | 200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4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冈田真一郎;小山松淳;矢野真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7/04 | 分类号: | C08J7/04;G02B1/04;G02B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蔡晓菡;孙秀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亮片 聚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液晶显示器的增亮片(通常也称为“棱镜片(prism lens sheet)”)的聚酯膜。
背景技术
聚酯膜近年多用于光学用膜中,例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 增亮片,触摸面板,背光源等的基膜或防反射用膜的基膜,等离子体显 示器的电磁波屏蔽膜,有机EL显示器的基膜,显示器的防爆用基膜等 用途中。
对于用于这种用途中的基膜,要求优异的透明性,进而要求对于设 置在基膜之上的棱镜层、硬涂层、粘合层、防反射层、溅射层等的粘接 性和密合性。
但是,聚酯膜、特别是双轴拉伸聚酯膜,一般与其它材料的粘接性 差,例如与以丙烯酸类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棱镜层或硬涂层等的粘接性 差。
其中,作为改善聚酯膜与棱镜层的粘接性的方法,提出了很多在聚 酯膜的表面上设置增粘涂层(アンカ一コ一ト層)来改善粘接性的技术方 案(日本特开平11-27150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141574号公报、日本 特开2005-8962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1370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现有的技术中,增粘涂层的耐热性不够,若暴露在高温环境 下则密合性大幅受损,即耐热粘接性不够。因此,不能用作例如汽车导 航系统等车载用的器材,或温度易升高的高亮度的大画面显示器材的部 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可以适用于车载用器材或高亮度大画 面显示器的足够的耐热粘接性,且具有高的透明性,表现出与棱镜层的 高的密合性的用做增亮片(棱镜片)的基膜的聚酯膜。
即,本发明的增亮片用聚酯膜,其特征在于,含有聚酯膜和设置在 该聚酯膜上的涂布层,涂布层含有丙烯酸类树脂、交联剂和聚氧亚烷基 苯基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聚酯膜
本发明中构成聚酯膜的聚酯为由芳族二元酸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 与二醇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合成的线状饱和聚酯。作为上述聚酯的具体 例,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 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亚甲酯)。
聚酯膜中使用的聚酯可以为这些聚酯的共聚物,也可以为与其它树 脂的混合物。任意一种情况下,都优选以上述聚酯为主体(例如80摩尔 %以上的成分)、共聚物成分或混合成分的比率小(例如20摩尔%以下的 成分)。作为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由于力学物性、光学物性等的 平衡良好而特别优选。
聚酯膜可以含有着色剂、抗静电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催化剂, 但是从透明性方面考虑优选不含有内添微粒。
聚酯膜的厚度,为了得到作为增亮片使用时所必需的强度,优选为 25~350μm,进一步优选为50~250μm。
涂布层
本发明的增亮片用聚酯膜除了上述聚酯膜之外,还具有涂布层。可 以在一个面上具有涂布层或在两个面上具有涂布层,优选在两面上具有 涂布层。
本发明中的涂布层的厚度优选为20~150nm,进一步优选为30~ 120nm,特别优选为40~90nm。若涂布层的厚度超过150nm,则易产生 粘连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小于20nm,则与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密 合性易变差而不优选。
涂布层含有丙烯酸类树脂、交联剂和聚氧亚烷基苯基醚。其中,丙 烯酸类树脂发挥粘合剂的作用,交联剂发挥赋予耐热密合性的作用。
制造增亮片时,由于设置在增亮片用聚酯膜之上的棱镜层通常使用 能量固化型、特别是紫外线固化型的丙烯酸类树脂,因此对于丙烯酸类 树脂必须具有良好的粘接性。因此,作为涂布层的粘合剂成分使用丙烯 酸类树脂。
丙烯酸类树脂
本发明中的涂布层的丙烯酸类树脂是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 下有时将玻璃化转变温度称为“Tg”)优选为30~80℃、进一步优选为 35~70℃的丙烯酸类树脂。通过使用该范围的Tg的丙烯酸类树脂,可 以得到具有良好的粘连性和优异的透明性的膜。
作为该丙烯酸类树脂,例如可以使用将以下举出的丙烯酸类单体聚 合得到的聚合物或共聚物的丙烯酸类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未经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25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