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Ⅲ族氮化物半导体外延基板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02702.3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8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天野浩;坂东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30B29/38 | 分类号: | C30B29/38;C23C16/34;H01L21/205;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物 半导体 外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外延基板,尤其是涉及适合于紫外或深紫外区域的发光元件的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外延基板。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III族氮化物半导体,作为用于构成放射短波长可见光的发光二极管(LED)和激光二极管(LD)等的pn接合型结构的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功能材料使用。该场合,为了提高发光层的品质,例如,在构成以氮化镓铟(GaInN)为发光层的呈蓝色带或绿色带的发光的LED时,在基板上形成数μm的氮化镓(GaN)(以下称为基底层),在改善结晶性的同时,使光取出容易。另外,对于LD等的需要更好的结晶性的的器件的制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底层的结晶性,可通过对基板或基底层进行加工而在其上沉积晶体来减少位错。而且,为了更进一步降低位错密度,使用了独立的GaN基板。
另一方面,发光层使用氮化镓、氮化铝镓或氮化铝的呈紫外或深紫外区域的发光的发光元件,由于GaN吸收360nm以下的波长,因此吸收从发光层放出的光,使发光效率降低。另外,GaN上的AlyGa1-yN(0<y≤1)层,由于晶格常数差别和热膨胀系数差别而容易发生裂纹,成为制作器件的障碍。Al组成越大则该裂纹越显著,越是Al组成大的短波长器件则其影响越大。
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在至少不吸收由发光层放出的光的物质上形成制作发光层。例如,以Aly Ga1-yN(0<y≤1)层作为活性层的场合,作为基底层使用的AlxGa1-xN(0<x≤1)层,必须是y<x。因此,对于作为基底层使用的AlGaN,希望AlN摩尔分率尽可能高。然而,以往,越是AlN摩尔分率高的AlGaN,就越难以得到良好的晶体。这是因为AlN是作为物性的熔点高且蒸气压非常低的物质,即使在晶体生长中,与GaN晶体生长中的Ga原子相比,AlN生长时的Al原子也难以发生表面迁移,晶格难以整齐的缘故。
作为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在近年的采用MOVPE法、MBE法的晶体生长中,在SiC基板、蓝宝石基板上生长AlN的场合,采用通过交替地供给Al原料和N原料来促进Al原子迁移的方法,得到了高品质的AlN层(参照APPLlED PHYSICS LETTERS Vol.81,4392-4394,(2002))。然而,该方法存在晶体生长速度慢、生产率差的问题。
另外,作为用于改善晶体品质的方法,提出了以数周期~数百周期层叠异种的极薄膜层的方案(参照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Vol.298,345~348,(2007)),但由于进行数百周期层叠,因此仍然成为降低生产率的因素。因为在制作LED、LD之类的发光元件时需要相当的层厚,因此这样的方法不适合于制作发光元件。
由以上所述可知为了制作紫外或深紫外区域的发光元件,在蓝宝石、SiC基板上使生长速度较大地层叠数μm以上厚度的AlxGa1-xN(0<x≤1)层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作为与该课题对应的手段,例如开发在蓝宝石基材上层叠有AlN的模式基板(参照日本专利第3768943号公报)。然而,该模式基板的场合,虽然在AlN层本身的结晶性上,C面晶面的面取向均一性非常好,但C轴的旋转方向的晶体取向均一性不能说是良好。另外具有下述特征:通过使用该模式基板,层叠于其上的GaN、较低AlN摩尔分率的AlGaN中可看到低位错效果,但随着AlN摩尔分率增高,低位错化的效果变小,难以得到良好的AlGaN晶体(参照Physical Status Solidi CVol.0,2444-2447(2003))。
总而言之,在以往的AlN模式基板上层叠GaN、或者使用独立的GaN基板的场合,GaN吸收由发光层放出的光。而且,当在GaN上沉积Al组成高的AlGaN时,由于晶格常数差别和热膨胀系数差别,在AlGaN层中产生裂纹等的对器件特性造成影响的特性劣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昭和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27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