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区标识符冲突解决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2742.8 | 申请日: | 2008-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1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J·莫;F·古纳森;P·弗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10 | 分类号: | H04W16/10;H04W88/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汤春龙;王丹昕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区 标识符 冲突 解决 | ||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涉及牵涉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无线电终端和无线电基站的移动无线电通信。
背景技术
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是采用在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内标准化的宽带码分多址(WCDMA)技术的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在3GPP 99版中,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控制资源和用户移动性。资源控制包括准入控制、拥塞控制和对应于更改连接的数据率的信道切换。
UMTS的长期演进(LTE)在标准化UMTS的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的开发之下。在3GPP网站托管有与演进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E-UTRA)和演进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网络(E-UTRAN)有关的的许多技术规范,例如,3GPP TS 36.300。LTE标准化工作的目的是为3GPP无线电接入技术向高数据率、低等待时间和分组优化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演进制定框架。具体而言,LTE旨在支持从分组交换(PS)域提供的服务。3GPP LTE技术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实现大约100Mbps或更高速的高速分组通信。
图1示出LTE类型移动通信系统10的示例。E-UTRAN 12包括通过无线电接口向用户设备(UE)终端20提供E-UTRA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协议端接的E-UTRAN节点B(eNB)18。eNB有时更概括地称为基站,并且UE有时称为移动无线电终端或移动台。
每个基站在整个小区区域内传送特征序列(signaturesequence)以便UE终端检测和测量。UE终端执行的有关不同基站特征序列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测量结果在大多数无线电通信系统(例如,GSM、WCDMA、LTE、WCDMA-2000等)中用于执行例如初始小区选择和切换判定。WCDMA中的特征序列包括应用到从每个节点B传送的公共导频信道的特定扰码。WCDMA标准指定512个独特扰码和512个对应的MCI。在LTE中,特征序列是二维的,并且作为二维正交序列和二维伪随机序列的逐符号积生成。LTE标准总共定义510个此类独特的特征序列和510个对应的MCI。在LTE中,UE测量用于相邻小区的特征序列以确定参考符号接收功率(RSRP),并且这些RSRP测量在执行初始小区选择以便UE“驻扎”时及执行UE连接的切换时使用。
理想的情况是单个UE能检测的特征序列独特地映射到特定的基站。但在大多数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特定标准指定的独特特征序列的数量少于系统中基站的数量。特征序列的数量受到限制,这是因为特征序列的传输与无线电资源成本相关联,即,功率、带宽、编码空间、频率空间或时间,并且该成本随着为系统设计的独特特征序列的数量的增大而增大。特征序列的数量受到限制的另一个原因涉及UE移动台经常向无线电网络,例如,向服务基站报告不同特征序列有关的测量结果。UE可每秒多次报告多个此类测量结果,因此,此类测量报告最好能通过更少的比特编码以降低那些报告对有限的无线电带宽的影响。
鉴于这些考虑因素,在基站传送的特征序列与在已编码测量报告中UE使用的测量小区识别码(MCI)之间可建立一对一映射。术语MCI在本文用作指定给定基站在传送哪个特定特征序列的一种方便方式。MCI可视为允许UE确定对应特征序列的索引。
UE持续监视系统信息及在范围内基站广播的特征序列以通知自己关于在服务区域中的“候选”基站。UE需要从无线接入网络访问服务时,它通过随机接入信道(RACH)将请求发送到合适的基站,一般是带有最有利无线电条件的基站。如图1所示,基站通过X2接口相互互连。基站也通过S1接口连接到演进分组核(EPC)14,这包括通过S1-MME连接到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和通过S1-U连接到系统架构演进(SAE)网关。MME/SAE网关在此示例中是单个节点22。S1接口在MME/SAE网关与eNB之间支持多对多关系。E-UTRAN 12和EPC14一起形成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MME/SAE网关22直接或间接连接到因特网16以及连接到其它网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27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
- 下一篇:基于协议的服务组合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