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聚氨酯带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02977.7 | 申请日: | 200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8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晓;小岛润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G18/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聚氨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良好弹性功能的热塑性聚氨酯带。
背景技术
聚氨酯带比橡胶薄且轻,但具有与橡胶同等的强度,并且耐磨耗性优异等,具有优异的伸缩特性,此外,具有比橡胶更优异的耐候性、耐油性等,因此广泛用于内衬衣料、外衣衣料、运动衣料和衣料材料等。
然而,对于各种弹性功能,期待更进一步的改良。例如,在用于内衣、贴身衬衣、游泳衣和紧身衣等运动装、T恤或开领短袖衬衫等的末端收紧部,或者代替棉和编带、为了抑制针织(cut sew)肩头的松弛而用作布料的补强材料时,由于反复穿用时的恢复性差,因此具有在脱下衣服后在布料中残留凹凸不平等问题。即,期望改良作为室温时的弹性功能即弹性恢复性。另外,在作为户外服装等寒冷地方用的衣料的补强带使用时,低温下的弹性功能降低成为问题。
作为聚氨酯树脂的软链段成分,可以使用聚醚。其中,使用属于四氢呋喃(以下称为THF)的聚合物即聚四亚甲基二醇(以下称为PTMG)的聚氨酯树脂具有优异的弹性特性、低温特性、耐水解性等,因此,用于各种领域。然而,在由使用PTMG的聚氨酯树脂获得的带中,伸长时软链段结晶,因此导致弹性功能降低。
为了改良这些弹性功能,进行了使用各种二醇来抑制聚氨酯中的软链段的结晶性的尝试,但没有文献记载达到充分满足上述弹性功能的水准的聚氨酯薄膜和带。
例如,有文献记载了使用共聚类型的聚醚多元醇作为聚氨酯的软链段。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共聚4.2mol%新戊二醇基的聚醚二醇,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用3.4mol%共聚聚醚二醇的聚氨酯,但它们没有公开由于共聚率低而在成形为带或薄膜状时的强度、伸长率和弹性恢复率等机械特性显著提高的聚氨酯带。此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使用THF与3-烷基四氢呋喃的共聚多元醇的聚氨酯,但没有记载伸缩时的伸长恢复性。另外,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共聚8~85mol%的新戊二醇基和/或3-甲基-1,5-戊二醇的聚氨酯的弹性功能的改良,但没有关于热塑性聚氨酯的公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1208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465806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23917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2-490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塑性聚氨酯带,其不存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并具有以下优异的弹性功能:(1)伸长恢复时的残余应变小,(2)低温下的反复伸长恢复时的恢复性良好,以及(3)具有作为补强用带的充分的伸长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热塑性聚氨酯带,其特征在于,在20℃下300%伸长后的残余应变为5~40%的范围。
2.根据上述第1项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带,其特征在于,重复3次在-10℃下300%伸长恢复周期之后的恢复率为85%以上。
3.根据上述第1或2项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带,其特征在于,其由具有由下述(i)和(ii)的化合物获得的结构的热塑性聚氨酯制成:
(i)有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
(ii)包含下述结构式(A)和结构式(B)所示的结构单元且具有满足下述式(1)的组成、分子量为300~30000的聚亚烷基醚二醇:
[化学式1]
[化学式2]
0.08≤MB/(MA+MB)≤0.45(1)
其中MA和MB是该聚亚烷基醚二醇中存在的结构单元(A)和(B)的摩尔数。
4.根据上述第3项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带,其特征在于,热塑性聚氨酯进一步含有由增链剂获得的结构,所述增链剂由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含活性氢化合物构成。
5.根据上述第4项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带,其特征在于,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含活性氢化合物是二醇类。
6.根据上述第3~5项的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带,其特征在于,聚亚烷基醚二醇(ii)与有机多异氰酸酯化合物(i)的当量比((ii)∶(i))为1∶1.5到1∶3.5的比例。
7.根据上述第1~6项的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带,其特征在于,在190℃下的MFR(熔体流动速率)为15以上、25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29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触型输入设备、接触型输入方法及程序
- 下一篇:用于运动照明系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