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和压敏粘合剂胶带或片材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4173.0 | 申请日: | 2008-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4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水野春奈;R·A·埃克兰;堀诚司;山田高照 | 申请(专利权)人: | 道康宁东丽株式会社;陶氏康宁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83/04 | 分类号: | C09J18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张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烷基 粘合剂 组合 胶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和在其表面上具有前述组 合物的固化层的压敏胶带或片材。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能形成压敏 粘合剂层的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当施加所述压敏粘合剂层到 被粘物,例如金属基底、陶瓷基底、电路板等的表面上且暴露于高温 下时,在从被粘物表面上剥离之后,它没有在前述被粘物表面上留下 可视的硅氧烷组分痕迹。本发明还涉及其表面用前述组合物的固化层 涂布的压敏粘合剂胶带或片材。
背景技术
与丙烯酸基或橡胶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相比,硅氧烷基压敏粘合 剂组合物优于前者在于它们的电绝缘性能、耐热性、耐霜性和对各种 基底的粘合性。因此,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可应用于生产诸如 耐热粘合剂胶带、电绝缘粘合剂胶带、热密封胶带、金属板用遮盖胶 带等之类的制品上。关于固化机理,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可分 为通过加成反应、缩合反应或者使用过氧化物可固化的组合物,其中 通过加成反应可固化的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更加常用,因为它 们可通过仅仅保持在室温下固化,或者通过加热加速固化。这些组合 物的另一优点是它们不形成副产物。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布(下文称为JP Kokai)S63-22886(专利参考 文献1)公开了一种压敏粘合剂(1),它包含(A1)分子两端均用链烯基 封端的二有机基聚硅氧烷(粘度大于或等于5×105cP),(B1)由R3SiO1/2单元(其中R是烷基、链烯基或羟基)和SiO4/2单元组成的有机基聚硅 氧烷树脂;(C1)一个分子内具有至少两个与硅键合的氢原子的有机基 聚硅氧烷{相对于组分(A1)中的1个链烯基,具有1-20个与硅键合的 氢原子},(D1)铂类催化剂,和(E1)有机溶剂,作为加成反应可固化的 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
然而,当粘合剂胶带具有由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固 化层,特别是在要求高耐热性能的电子和电气材料领域中粘合所使用 的那些时,在高温下它们有时从被粘物中剥离,且残留的粘合剂有时 保留在被粘物表面上。在专利参考文献2-4中提出了采用前述类型的 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解决这一问题,所述组合物维持强力粘合 并且留下降低量的残留粘合剂在被粘物表面上。
JP Kokai H04-335083(专利参考文献2)公开了硅氧烷基压敏粘合 剂组合物(2),它包含(A2)硅烷醇封端的二有机基聚硅氧烷胶料或在分 子末端或侧链上具有乙烯基的二有机基聚硅氧烷胶料,(B2)MQ树脂, (C2)有机基氢聚硅氧烷,(D2)铂类催化剂,和(E2)在分子两端和侧链 上具有多个乙烯基的二有机基聚硅氧烷。
JP Kokai 2006-16555(专利参考文献3)公开了硅氧烷基压敏粘合 剂(3),它由至少下述组分组成:(A3)(a)和(b)的混合物,其中(a)是 一个分子内平均含有一个或多个链烯基的粗橡胶状有机基聚硅氧烷, 和(b)是基本上由R13SiO1/2单元和SiO4/2单元组成的有机基聚硅氧烷树 脂或其部分缩合反应产物;(B3)一个分子内平均含有两个或更多个与 硅键合的氢原子的有机基聚硅氧烷;(C3)苯酚基抗氧化剂和/或苯酚改 性的有机基硅氧烷;(D3)芳族胺基抗氧化剂和/或芳族胺改性的有机基 硅氧烷;和(E3)铂基催化剂。
JP Kokai 2002-275450(专利参考文献4)公开了硅氧烷基压敏粘 合剂组合物(4),它包含含硅橡胶和有机硅树脂的化合物的交联产物作 为主要组分,且特征在于下述事实:当粘合剂组合物维持在200℃下 24小时时,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的凝胶部分上升到5-55wt%的 范围内。
前述硅氧烷基压敏粘合剂组合物(2)-(4)既可满足在高温下高压 敏力或粘合力,又可满足在被粘物表面上具有降低量的残留粘合剂。 然而,近年来,尽管不一定要求高水平的粘合力,但在暴露于高温下 之后,在剥离被粘物表面上粘合的粘合剂胶带之后,有时在一部分电 子和电气器件领域中省去了洗涤被粘物的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道康宁东丽株式会社;陶氏康宁公司,未经道康宁东丽株式会社;陶氏康宁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41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