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携载金属的碳的制造方法、由球碳分子形成的结晶及球碳纳米晶须·纳米纤维-纳米管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4206.1 | 申请日: | 200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4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榎村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M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J23/42 | 分类号: | B01J23/42;B01J37/04;B01J37/16;C09C1/56;C09C3/06;H01M4/88;H01M4/9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制造 方法 分子 形成 结晶 纳米 纤维 装置 | ||
1.携载金属的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可接近和分离地相 互对向配置且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旋转的处理用面之间形成的薄膜 流体中,利用液相还原法在碳黑的表面携载金属微粒子,
上述液相还原法包括:对被处理流体施加规定压力的流体压力施 加机构、第1处理用部及可相对于该第1处理用部相对地接近或分离 的第2处理用部至少2个处理用部、使上述第1处理用部和第2处理 用部相对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在上述各处理用部处互相对向的位置 设置有第1处理用面及第2处理用面至少2个处理用面,上述的各处 理用面构成上述规定压力的被处理流体流过的被密封的流路的一部 分,在上述两处理用面间均匀混合在至少任意一种中含有反应物的2 种以上的被处理流体,并积极地使其反应,在上述第1处理用部和第 2处理用部之中,至少第2处理用部配备有受压面,并且,该受压面 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第2处理用面构成,该受压面受到上述流体压力 施加机构施加给被处理流体的压力,产生使第2处理用面向从第1处 理用面分离的方向移动的力,通过使上述规定压力的被处理流体在可 接近或分离且相对旋转的第1处理用面和第2处理用面之间通过,上 述被处理流体一边形成上述薄膜流体一边从两处理用面间通过,进而, 配备有独立于上述规定压力的被处理流体流过的流路的另外的导入 路,在上述第1处理用面和第2处理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中具有至少 一个与上述导入路相通的开口部,将从上述导入路输送来的至少一种 被处理流体导入上述两处理用面之间,包含在至少上述各被处理流体 的任一方中的上述反应物和与上述被处理流体不同的被处理流体,借 助于由在上述薄膜流体中的均匀搅拌进行的混合,能够达到所希望的 反应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携载金属的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微粒子为从白金、钯、金、银、铑、铱、钌、锇、钴、锰、 镍、铁、铬、钼、钛中所选取的至少1种金属的微粒子。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携载金属的碳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携载金属的碳被用作为燃料电池用触媒。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携载金属的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上述携载金属的碳为金属携载触媒。
5.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携载金属的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携载金属的碳为金属携载触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技术株式会社,未经M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420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油口盖检具
- 下一篇:强制通风直接水膜蒸发空冷凝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