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4406.7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4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美才治悠树;福田光一朗;井上三树男;新田悟;长江清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3/36 | 分类号: | F01N3/36;F01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排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的技术,即,通过向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所设的催化剂 中添加还原剂,而净化NOx、提高催化剂的温度或进行过滤器的再生。 此外,还已知有如下的技术,即,在与还原剂添加阀的喷孔最近的距离, 设置用于使还原剂碰撞的碰撞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技术, 由于在还原剂被排气的气流冲向下游之前就与碰撞壁碰撞,因此该还原 剂的微粒化得到促进。另外,由于喷孔并未直接暴露于排气的气流中, 因此可以抑制该喷孔的堵塞。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892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9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3247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04-532954号公报
但是,如果碰撞壁处于排气的气流之中,则由于排气的阻力变大, 因此压力损耗增加。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内燃机的功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 以在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中在使还原剂扩散的同时减小排气的阻力 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采用了以下的 单元。即,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具备:
喷射还原剂的还原剂添加阀;
还原剂添加阀安装部,其在流动于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的排气的气 流的外侧具有用于上述还原剂添加阀喷射还原剂的空间,并且设置有上 述还原剂添加阀;和
碰撞部,其存在于上述还原剂添加阀安装部中,从上述还原剂添加 阀喷射的还原剂与其碰撞,
其中,使来自上述还原剂添加阀的还原剂的喷射方向朝向上述碰撞 部并且朝向比该还原剂添加阀靠下游的排气的下游侧。
即,通过在排气的气流的外侧具备还原剂添加阀安装部,使还原剂 的喷射方向朝向比还原剂添加阀靠下游的下游侧,就可以抑制还原剂添 加阀的喷孔直接暴露于排气的气流中,因此可以抑制该喷孔堵塞。另外, 由于在排气的气流之外具有碰撞部,因此可以抑制压力损耗的增加。此 外,通过使还原剂与碰撞部碰撞,就可以促进还原剂的微粒化。而且, 由于碰撞部存在于还原剂添加阀安装部内,因此可以抑制从还原剂添加 阀喷射的还原剂被排气的气流带走,从而可以使更多的还原剂与碰撞部 猛烈地碰撞。这样,就可以促进还原剂的微粒化。
本发明中,可以将该碰撞部设置为,从上述还原剂添加阀喷射的还 原剂的全部都与上述碰撞部碰撞,被该碰撞部弹回的还原剂到达流动于 排气通路中的排气的气流。
即,在使还原剂的全部与碰撞部碰撞后,使其朝向排气的气流。这 样的话,就可以促进还原剂的微粒化,并且可以促进排气与还原剂的混 合。
本发明中,上述碰撞部可以构成为具备具有多个孔的板,将该碰撞 部设置为,通过该孔的还原剂及由该板弹回的还原剂到达流动于排气通 路中的排气的气流。
也就是说,通过在碰撞部中开设孔,就可以使还原剂的一部分通过。 而且,按照即使是通过碰撞部的孔,也使还原剂的微粒化得以促进的方 式来调节好孔的大小或位置。另外,通过调节该通过的还原剂的比例, 就可以调节排气中的还原剂浓度。而且,如果使得通过孔的还原剂及由 板弹回的还原剂都到达排气的气流,就可以促进排气与还原剂的混合。
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可以在使还原剂扩散的同时 减小排气的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实施例1的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的内燃机及其排 气系统的概略构成。
图2是表示具备实施例1的还原剂喷射室及还原剂添加阀的情况下 的还原剂添加时的催化剂的温度分布的图。图2中A表示装置的概要图, 图2中B表示温度分布。
图3是表示在不具备实施例1的还原剂喷射室的情况下,且从还原 剂添加阀向排气中直接喷射还原剂的情况下的还原剂添加时的催化剂 的温度分布的图。图3中A表示装置的概要图,图3中B表示温度分 布。
图4是表示在不具备实施例1的还原剂喷射室的情况下,且在排气 的气流中具备用于使还原剂碰撞的分散板的情况下的还原剂添加时的 催化剂的温度分布的图。图4中A表示装置的概要图,图4中B表示 温度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44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