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运用信号技术处理电压的装置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4608.1 | 申请日: | 200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0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英戈·贝茨;瓦尔德马·劳 | 申请(专利权)人: | ABB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6/00 | 分类号: | H02H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张天舒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用 信号 技术 处理 电压 装置 系统 | ||
1.一种运用信号技术处理输入电压(30,50)的装置(1),其中,根据渐变的线性赋值函数使每个输入电压值都精确地对应指派一个输出电压(34,54)值,其中,所述线性赋值函数具有至少两个彼此相邻的赋值区域(60_1,…,60_n,),所述赋值区域分别通过各自的极限电压(31_1,…,31_n,51_1,…,51_n)来设定,其中,所述线性赋值函数在具有极限电压(31_1,51_1)最低值的赋值区域(60_1)中为直线函数,所述直线函数由斜率和偏移量来限定,其中,每个附加的赋值区域的线性赋值函数通过相关联的彼此相邻的赋值区域的线性赋值函数得出附加的直线函数,所述相邻的赋值区域具有接下来的、较小的极限电压值,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设有至少一个极限值模块(10_1,…,10_n,13_1,…,13_n),所述极限值模块接收输入电压(30,50)和分别预设的极限电压(31_1,…,31_n,51_1,…,51_n)并分别输出极限值模块输出电压(32_1,…,32_n,52_1,…,52_n),所述极限值模块输出电压既输送给基准模块(11,14)又输送给输出模块(12,15),而且,所述基准模块(11,14)还分别将由各个极限值模块输出电压(32_1,…,32_n,52_1,…,52_n)产生的电压作为偏移量而加入到输入电压(30,50)中,并且将所得到的总电压作为辅助电压(33,53)而输送给输出模块(12,15),所述输出模块通过一个因数与所述总电压相乘,所述因数由各个极限值模块输出电压(32_1,…,32_n,52_1,…,52_n)来提供并且对应于各个直线的斜率,从而使所述输出模块提供输出电压(34,5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压(30,50)与所测得的电流是成比例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压(30,50)是整流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多个线性赋值函数由多个并联设置的独立装置体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将至少一个输出电压(34,54)输送给分析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分析模块得出与功率成比例的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分析模块得出的与功率成比例的数值通过一确定的时间段而进一步进行集成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模块的至少一个输出值表示电消耗热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极限值模块、所述基准模块和所述输出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模块具有至少一个独立的电气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极限值模块、所述基准模块和所述输出模块设置在一个独立的共同的模块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采用的模块和/或元件设置在一个共同的壳体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采用的模块和/或元件设置在至少两个不同的壳体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用于附加功能性能的附加模块和/或元件集成设置在至少一个壳体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一个壳体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导线的可固定的插入式连接件和/或可螺接的连接件。
15.一种用于异步电机中热损耗功率计算的系统,其中,电流的测量信号通过所述异步电机的三条供给电路中的至少一条以与电压信号成比例的形式而表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信号在输出端提供给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运用信号技术处理电压的装置使用,并且所述电压信号通过所述装置进行自乘,从而使自乘的电压信号通过分析装置而与其它参数相关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BB股份有限公司,未经ABB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460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