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滤装置及过滤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04945.0 | 申请日: | 2008-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5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筱田岳思;物部长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37/02 | 分类号: | B01D37/02;B01D29/48;B63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8 | 代理人: | 文琦;陈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 装置 方法 | ||
1.一种过滤装置,其具备:
过滤材料,其通过开口对原水进行过滤;
第一滤层,其通过多个第一助滤剂的粒子相连接以进行架桥的架 桥现象,在所述过滤材料的上游侧被预涂了该第一助滤剂;
第二滤层,其在所述第一滤层的上游侧层被预涂了第二助滤剂,
所述第一助滤剂具有比所述开口小、并且能够在通过预涂时的流 动使其粒子凝聚在开口的时候以多个相连接而在该开口进行架桥的大 小,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助滤剂具有比所述第一助滤剂小且不能利用 自身在所述开口进行架桥的大小,
所述过滤材料的开口和所述第二助滤剂的粒子的尺寸调节通过所 述第一助滤剂的架桥现象来进行,使原水从所述第二滤层侧流动到所 述过滤材料,进行过滤,该过滤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滤层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三滤层,该第三滤层被预涂了 粒径比所述第二助滤剂的粒径大的第三助滤剂,通过该第三滤层来抑 制所述第二滤层的过滤过程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加,
所述第二助滤剂的代表粒径为10μm附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滤层 的上游侧或者助滤剂的粒子依次变大的滤层再层叠于所述第三滤层 时,在该最上游侧的滤层的上游,层叠由主体加料助滤剂构成的主体 加料层,通过该主体加料层抑制装置整体的压力损失的增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材料为 具备线圈体的弹簧过滤器,所述开口为缠绕有所述线圈体的线圈体间 的间隙,其具备:预涂助剂供给系统通路,其为了预涂而可以分别供 给所述第一~第三助滤剂中的任一助滤剂和进一步被层叠的助滤剂; 主体加料助剂供给系统通路,其向原水供给所述主体加料助滤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为60μm~ 120μm,所述第一助滤剂、所述第二助滤剂、所述第三助滤剂以及所述 主体加料助滤剂是硅藻土。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为除杂 质外还含有微生物的水,所述第二滤层主要过滤细菌类,所述第三滤 层主要抑制因5μm~10μm级别大小的植物浮游生物及10μm~50μm级 别大小的动物浮游生物带来的滤渣形成,所述主体加料层主要抑制因 5μm~10μm级别大小的植物浮游生物和10μm~50μm级别大小的动物 浮游生物带来的滤渣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供给所述第 一助滤剂和所述第三助滤剂的预涂箱。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供给所述第一助滤剂和所述第三助滤剂中的至少一种助滤剂的预 涂助剂供给系统通路;以及
向原水供给所述主体加料助滤剂的主体加料助剂供给系统通路,
所述主体加料助剂供给系统通路与所述预涂助剂供给系统通路共 用同一通路。
8.一种过滤方法,选择第一助滤剂,该第一助滤剂具有比过滤材 料的开口小、并且能够在通过预涂时的流动使粒子向所述开口凝聚且 多个相连接而进行架桥的大小,利用该第一助滤剂来在所述过滤材料 的上游侧预涂第一滤层,
并且选择具有比所述第一助滤剂小且不能利用自身在所述开口进 行架桥的大小的第二助滤剂,利用该第二助滤剂来在所述第一滤层的 上游侧预涂第二滤层,
通过所述第一助滤剂的架桥现象来进行所述过滤材料的开口和所 述第二助滤剂的粒子的尺寸调节,使原水从所述第二滤层侧流动到所 述过滤材料,从而进行过滤,
该过滤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滤层上,依次预涂一层或两 层以上的滤层,将此时预涂的助滤剂的粒径设置为与已经被预涂的最 上游侧的滤层的粒径相同或设置为更大的粒径,
所述第二助滤剂的代表粒径为10μm附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过滤原水时, 向该原水混合粒径为与动物性浮游生物同等大小的主体加料助滤剂并 供给到最上游侧的滤层,通过该供给在所述滤层的更上游形成主体加 料层,以抑制滤层的压力损失的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未经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494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气门机构变换装置
- 下一篇:无尘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