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的尾翼内衬及包括至少一个这种内衬的机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5351.1 | 申请日: | 2008-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5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J·阿夸维瓦;L·巴塔伊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兴鹏;邵伟 |
地址: | 法国韦利济***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尾翼 内衬 包括 至少 一个 这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的尾翼内衬,以及包括至少一个这种尾翼内 衬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机动车的外壳由具有金属元件的骨架形成,所述骨架最通常来 说通过冲压制成并且在车辆的每一侧尤其包括安装在尾翼内衬上的 座舱侧,所述座舱侧属于车辆车身,因此是观察者可从车辆外部观 察到的部分。
传统上,每个尾翼内衬均由许多彼此独立并且组装在一起的部 件构成。
这些部件包括:
-车顶拱的内衬,
-中央立柱的内衬,
-上下竖直加强件,
-行李箱活板立柱,
-在中央立柱的内衬与行李箱活板立柱之间延伸的水平加强 件,以及
-在竖直加强件与行李箱活板立柱之间延伸的车轮通道。
所述每个部件的制造均需要冲压操作并需要使用装卸和装配机 器人以及制造装配和控制模型。
这些形成尾翼内衬的部件用于接收蒙皮部件,所述蒙皮部件最 通常是通过接合在孔口中的棘轮构件固定在所述尾翼内衬上,其中 所述孔口设置于所述尾翼内衬的每个部件中。
在以后装配到一起的许多部件上制造孔口会导致各孔口之间的 离散风险,从而损害各蒙皮部件之间搭接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克服这些缺点并允许显著降低这种内 衬的制造成本的机动车尾翼内衬。
因此,本发明的主题是,一种用于接收机动车座舱侧的尾翼内 衬,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内衬包括整体结构式部件,所述整体结 构式部件尤其形成车顶拱的内衬和开口的界边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所述整体结构式部件通过冲压制成;
-所述整体结构式部件还形成中央立柱的内衬、水平加强件、车 轮通道、后立柱、侧板和行李箱活板立柱;
-所述整体结构式部件还形成侧板和车轮通道;
-所述开口的界边元件包括所述中央立柱的内衬、所述车顶拱的 一部分、所述后立柱和所述侧板;
-所述开口的界边元件包括所述后立柱、所述水平加强件、所述 行李箱活板立柱和所述车顶拱的一部分;
-所述尾翼内衬接收内饰元件,所述内饰元件包括车顶内饰、中 央立柱的内饰、侧板的内饰、后立柱的内饰和行李箱后部搁板支持 件的内饰;以及
-所述尾翼内衬在所述中央立柱的内衬下部与所述侧板之间包 括拟切除的临时加强件。
一种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尾翼内衬的机动车也是本发明的主 题。
附图说明
在阅读了以下仅作为示例给出并参照附图进行的描述之后,将 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尾翼内衬的侧视图;
-图2是尾翼内衬的示意性透视图,所述尾翼内衬上安装有机 动车的座舱侧,还示出了用于固定在所述尾翼内衬上的各种内饰。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全文中,位置术语“前”、“后”、“下”和“上”对应于车辆的 如下定向:X轴为车辆的纵向轴线,Y轴为横向轴线,Z轴为竖直定 向的轴线。
在图1中,示出了用于接收机动车座舱侧的尾翼内衬10。座舱 侧属于车身,其可从车辆外部看到,尾翼内衬10被座舱侧遮挡住。
尾翼内衬10由整体结构式金属部件形成,所述部件优选地通过 冲压制成。
部件10尤其形成车顶拱11的内衬和开口12或12’的界边元件。
具体而言,整体结构式部件10还形成中央立柱13的内衬、水 平加强件14、车轮通道15、后立柱16、侧板17和行李箱活板立柱 18。
在该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口12’对应于用于形成在车顶拱11、 后立柱16、水平加强件14和行李箱活板立柱18之间的后窗的开口。
尾翼内衬10的优点在于,能够用于不同版式的机动车,例如:
-座舱侧没有侧门的版式,在这种情况下,座舱侧在开口12 处是实心的,或者
-座舱侧没有后窗的版式,在这种情况下,座舱侧在开口12’ 处是实心的。
为了强化通过冲压形成的部件10,在中央立柱13的内衬的下部 与侧板17之间设置了临时加强件19。
构成部件10的各元件包括用于接收内饰元件的孔口30,并在图 2中示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未经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53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