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良好冲击强度和高熔融指数的阻燃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5880.1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6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徐裕锡;南基荣;黄龙渊;柳济善;金铉国;宋明洙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5/12 | 分类号: | C08L25/12;C08L55/02;C08K5/03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丽娟;朱梅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良好 冲击 强度 熔融指数 阻燃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燃树脂组合物,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具有极佳阻燃性的同时具有显著改善的冲击强度和熔融指数的阻燃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以下称为“ABS”)已被广泛用于电器、电子产品和办公自动化设备中。然而这种树脂自身是不阻燃的。因此必须通过加入阻燃剂和助阻燃剂来赋予树脂阻燃性,从而将其变为阻燃ABS树脂。
但是,当为了改善阻燃性而向ABS树脂中加入阻燃剂和助阻燃剂时,包括冲击强度、熔融指数和伸长率的树脂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均显著降低。
即,通过加入阻燃剂和助阻燃剂制备的阻燃ABS树脂被认为具有较差的机械性能,尤其是较差的冲击强度和熔融指数。因此开发一种具有极佳物理性能的阻燃ABS树脂是非常重要的。
如上所述,必须加入阻燃ABS树脂中的阻燃剂是造成树脂机械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为了克服该问题,可以尝试各种添加剂和稳定剂以改善冲击强度和熔融指数。但是昂贵添加剂的加入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并且可能会降低树脂的其他物理性能。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具有极佳冲击强度、熔融指数和阻燃性的新型阻燃ABS树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显著改善的冲击强度、熔融指数以及极佳阻燃性的阻燃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可以通过本发明下面的实施方案实现。
实施方式
本发明详细描述如下。
为了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燃树脂组合物,其包括:
(A)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和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构成的100重量份的基础树脂,和
(B)10~30重量份的溴基有机化合物阻燃剂,该溴基有机化合物阻燃剂为由化学式1表示的八溴二苯基乙烷。
[化学式1]
基于每100重量份的基础树脂,本发明的阻燃树脂组合物可以还包括:(C)1~20重量份的锑基助阻燃剂;和(D)1~10重量份的选自金属硬脂酸盐和硬脂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阻燃树脂组合物包括:(A)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和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构成的基础树脂;和(B)溴基有机化合物阻燃剂,该溴基有机化合物阻燃剂为由化学式1表示的八溴二苯基乙烷。
[化学式1]
本发明的阻燃树脂组合物可以还包括:(C)锑基助阻燃剂;和(D)选自金属硬脂酸盐和硬脂酰胺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对于本发明的阻燃树脂组合物,基础树脂(A)优选由10~90wt%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和10~90wt%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构成,并且其中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优选为具有50,000~250,000的分子量并具有20~40wt%的丙烯腈单体的树脂。所述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常规聚合方法制备,优选通过乳液接枝聚合制备。特别是,所述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优选由10~90wt%的通过乳液接枝聚合制备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丁二烯橡胶含量为30~70wt%)和10~90wt%的通过本体接枝聚合制备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丁二烯橡胶含量为2~20wt%)构成。与采用单一树脂相比,包含分别由乳液聚合和本体聚合制备的两种树脂的混合树脂有利于冲击强度和伸长率的提高。
由乳液接枝聚合制备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优选含有20~65wt%的苯乙烯单体和5~40wt%的丙烯腈单体。由本体接枝聚合制备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优选含有50~80wt%的苯乙烯单体和10~30wt%的丙烯腈单体。用于制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乳液接枝聚合的丁二烯橡胶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0.5μm,并且用于制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本体接枝聚合的丁二烯橡胶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5μm。特别是,用于制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本体接枝聚合的丁二烯橡胶优选为含有3~50wt%苯乙烯的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58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装体
- 下一篇:用于治疗肥胖的大麻素受体拮抗剂/逆激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