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聚酯组合物及其成形体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08252.9 | 申请日: | 2008-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2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早田祐介;石川康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6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侯莉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聚酯 组合 及其 成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聚酯组合物及其成形体。具体而言,是一种包含具有特定重复构成单元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和聚酯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涉及能够用于光学构件领域、OA机器领域、信息·通信机器领域、电·电子机器领域以及汽车领域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体。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由于耐热性、耐冲击性优异,而广泛用于汽车、电器电子领域。其中,在汽车、电器电子领域,在推进产品的轻量化和薄壁化,为了提高聚碳酸酯的流动性,混合ABS树脂或AS树脂正在成为主流。又,通过混合ABS树脂,不仅流动性提高,耐冲击性、耐药品性的提高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混合聚碳酸酯和聚酯,耐药品性的提高也成为可能。
近年来,通过混合源自植物的成分来提高产品中的植物比率、关注环境的塑料产品的开发正在进行中。源自植物的塑料,主流是脂肪族聚酯以及脂肪族聚酯与其他聚酯的共聚物,通过将其添加到碳酸酯中,能够提高耐药品性。脂肪族聚酯中,在耐热性、耐久性的方面,混合聚乳酸的树脂组合物的开发正在进行。
进而,通过在聚碳酸酯中混合聚乳酸,混合稳定剂,从而提高流动性、耐水解性的技术已经被公开了(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通过这样的技术,产生了聚乳酸的优异流动性,且通过稳定聚乳酸,能够提高混合材料的成形性。然而,虽然通过增加聚乳酸的混合比率,可以提高流动性,但是,聚碳酸酯的混合比率增加的话,产生了流动性下降、成形性下降的问题。又,由于聚乳酸的稳定化,引起聚乳酸的交联、聚合物链的延长等,存在流动性会下降的担忧。
另一方面,也公开了通过混合脂肪族聚碳酸酯和聚乳酸,改善聚乳酸的拉伸特性、付与其韧性的技术(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和3)。在所述技术中,尤其是使用聚碳酸丙烯酯作为脂肪族聚碳酸酯与聚乳酸混合,可以不降低透明性而改善其机械物性。可是,担心使用脂肪族聚碳酸酯的话,耐热性下降,不能满足实用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562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1317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7-1317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了流动性、耐药品性、耐冲击性和阻燃性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体。
发明人为达到上述目的进行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以特定的比例使用具有特定重复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和聚酯树脂,可以解决上述课题,并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
1.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由粘度值为30~71的聚碳酸酯共聚物〔(A)成分〕95~5质量%和聚酯树脂〔(B)成分〕5~95质量%构成的组合,所述聚碳酸酯共聚物具有下述通式(I)和(II)所示的重复单元,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为1~30质量%。
[化1]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6的烷基。X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8的亚烷基(-CnH2n-)、碳原子数2~8的亚烷基(=CnH2n)、碳原子数5~15的环亚烷基(-CnH2n-2-)、碳原子数5~15的环亚烷基(=CnH2n-2)、-S-、-SO-、-SO2-、-O-、-CO-键或者下述式(III-1)或下述式(III-2)所示的基团。
[化2]
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Y表示碳原子数2~15的直链或含支链的亚烷基(-CnH2n-)。a~d分别为0~4的整数、n是2~450的整数。此外,多个R1和R2相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多个R3和R4相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上述1所记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B)成分为选自聚乳酸、乳酸类与其它羟基羧酸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己二酸丁二酯-对苯二甲酸酯共聚物和聚丁二酸丁二酯中的至少一种。
3.上述1所记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合计100质量份,还含有橡胶状弹性体〔(C)成分〕50质量份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出光兴产株式会社,未经出光兴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82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