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闭式车窗玻璃的破损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08874.1 | 申请日: | 200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8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恒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B60R25/10 | 分类号: | B60R25/10;B60J1/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伟;陈桂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闭 车窗 玻璃 破损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闭式车窗玻璃的破损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已提出了为了防盗而探测车辆的车窗玻璃的破裂的装置。例如专利 文献1中公开的装置,在车窗玻璃处于全闭位置等条件下对车窗玻璃的 位置(存在)进行检测来检测出车窗玻璃的破损。
在上述那样的破损检测装置中,要求不会误动作而可靠地进行破损 检测。为此,就需要防止起因于装置的温度特性的误探测和起因于自然 现象所引起的车窗玻璃的摇晃等的误探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215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会误动作而可靠地进行破损检 测的开闭式车窗玻璃的破损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检测将车辆的开 口部自由开闭的车窗玻璃的破损的破损检测装置,上述破损检测装置具 备:夹箍、磁传感器、检测部以及判定部。上述夹箍被配置于上述车窗 玻璃的端部,并在车窗玻璃发生破损时以可粉碎该车窗玻璃的端部的力 来夹持车窗玻璃的端部。上述磁传感器检测伴随于上述车窗玻璃的破损 而产生的上述夹箍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移。上述检测部每隔规定时间取得 上述磁传感器的输出值以检测磁传感器的输出值的时间上的变化。上述 判定部根据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时间上的变化偏离了容许范围来判定 车窗玻璃已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破损检测装置的轿车的 右前门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图1的右前门的概略正面图。
图3是沿着图2的3-3线的纵截面图。
图4是图1的右前门上所应用的破损检测装置的斜视图。
图5是图4的破损检测装置的正面图。
图6是沿着图5的6-6线的纵截面图。
图7是图4的破损检测装置的正面图。
图8是沿着图7的8-8线的纵截面图。
图9是图4的破损检测装置的正面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10-10线的纵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在图3的微型计算机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在图3的微型计算机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关于在图11以及12的处理中获得的传感器输出值以及传 感器输出的变动值的时序图。
图14是图3的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图。
图15是图3的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图。
图16是表示用于获得图14以及15的传感器输出特性的条件的说 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来说明使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车门1包括外板2和内板3。在外板2和内板3之间 配置有由强化玻璃构成的车窗玻璃5。车窗玻璃5的厚度为 3.1mm~5.0mm左右。在内板3的车内侧设置有车门装饰条(door trim) 8(参照图3)。
在车门1的内部收纳有使车窗玻璃5上下活动的车窗玻璃升降机 (window regulator)10。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X臂式车窗玻璃升降机 作为车窗玻璃升降机10。在内板3上形成有车门零部件装配孔3a,并 设置有模块面板(modular panel)6以堵塞此车门零部件装配孔3a。
X臂式车窗玻璃升降机10通过基座板(固定基座)11被支撑在模块面 板6的车外侧的面上。即、在被固定于模块板6的车外侧的面的基座板 11上支撑着X臂式车窗玻璃升降机10的升降臂12的轴13。在基座板 11上还固定着作为驱动部的电动驱动单元14。升降臂12如图2所示那 样一体地具有以轴13作为转动中心的扇形齿轮(从动齿轮)15,图1的电 动驱动单元14具有与此扇形齿轮15相啮合的小齿轮16(参照图2)以及 驱动小齿轮16的电机(未图示)。
在图2中,平衡臂18的中间部分通过轴17可以转动地被安装在升 降臂1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引导构件(辊)19、20可旋转地被分别 安装在升降臂12的上端部(前端部)和平衡臂18的上端部(前端部),引 导构件(辊)21可旋转地被安装在平衡臂18的下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88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