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机的高升力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9093.4 | 申请日: | 2008-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8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马丁·贝伦斯;于尔根·奎尔;奥古斯特·克勒格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空中客车营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C9/16 | 分类号: | B64C9/16;B64C9/22;B64C13/16;G05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艳江;张春水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机 升力 系统 自动控制 装置 | ||
1.一种用于自动控制飞机的高升力系统的装置,包括:多个升力 元件(21、22),所述升力元件能够调整到用于巡航飞行、起飞或着陆 的一个缩回的配置和多个伸出的配置;襟翼控制单元(26),该襟翼控 制单元通过控制连接(25)功能作用地与升力元件(21、22)的驱动系 统(23、24)相连;以及连接在襟翼控制单元(26)上的操作单元(7), 用于输入影响升力元件(21、22)的配置的操作指令,其特征在于,所 述襟翼控制单元(26)设置成用于根据飞行状态数据和/或其它飞行运 行相关的数据计算升力元件(21、22)相应的配置以及用于调节升力元 件(21、22)的相关切换速度的配置变化的方向,并且所述襟翼控制单 元(26)设置成根据飞行速度自动产生指示配置转换的指令,以及所述 襟翼控制单元(26)附加地设置成用于自动切换用于起飞或着陆进场的 运行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单元(7) 设置为用于分开地输入相应于希望的最大升力提高的预先选择的配置 分别用于起飞和着陆进场和/或用于分开地输入多个不同的分别用于起 飞和着陆的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单元(7) 具有分别用于起飞配置选择和着陆配置预选的分开的操作区(8、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于起飞配 置选择和着陆配置预选的操作区(8、9)中分别设有分开的各个按键(11、 12),所述按键分别与一个配置相关联。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单元 (7)具有分开的观察显示器(15),所述观察显示器(15)分别与起飞 配置选择和着陆配置预选的操作区(8、9)相关联,所述观察显示器设 置为用于显示相应地进行的配置预选。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操作单元(7)具有带有用于在自动控制的起飞运行模式和进场运行模 式之间直接进行手动切换的操作元件(19)的操作区(18),其中襟翼 控制单元(26)响应于手动输入的运行模式而产生指示进行配置转换的 指令。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操作单元(7)具有另一个用于地面控制功能的操作区(10),所述操作 区(10)具有用于在地面上手动输入用于升力元件(21、22)的调节指 令的操作元件(13、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地面控制功能 的操作区(10)具有用于在地面使升力元件(21、22)缩回的操作区(13), 其中所述襟翼控制单元(26)设置为用于只在存在相应的释放信号时才 执行所输入的指令,和/或用于地面控制功能的操作区(10)具有操作 元件(14),用于地面控制功能的操作区(10)的所述操作元件(14) 禁止在着陆之后在地面上升力元件(21、22)自动缩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为用于在地 面上禁止自动装置功能的操作元件(4)中设有指示开关状态的视觉的 显示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襟翼控制单元(26)设置成,产生参数,直至所述参数取消之前,在起 飞滑行过程期间和在直至达到起飞跑道水平以上预先确定的高度之前 的初始爬升飞行期间不进行升力元件(21、22)的自动缩回。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襟翼控制单元(26)设置为用于随着起飞或复飞推力的产生而产生参数 “起飞”,该参数指示,襟翼控制单元(26)在起飞运行模式中工作, 或者在从进场运行模式转换到起飞运行模式之后开始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空中客车营运有限公司,未经空中客车营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909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