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09933.7 | 申请日: | 200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5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户仓隆明;小林宽英;浅见友弘;大坪秀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61/08 | 分类号: | F16H61/08;F16H59/14;F16H59/68;F16H61/68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轶;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变速器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上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特别涉及良好地控制离合器到离合器式变速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搭载于车辆上的自动变速器,由输入来自发动机的输出的变矩器和通过来自该变矩器的输出而驱动的变速齿轮机构组合而构成。通过使离合器、制动器等多个摩擦接合元件选择性地接合及释放,来切换该变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从而根据驾驶员的请求、运转状态使其自动向预定的变速档进行变速。
在这种自动变速器中,有时通过同时进行将不同的摩擦接合元件接合的控制和释放的控制的摩擦接合元件的转换来进行变速(所谓的离合器到离合器式变速)。在这种离合器到离合器式变速中,使两个离合器接合的时机和释放的时机平衡而实现良好的变速特性(例如,避免变速冲击的同时使驾驶员感觉良好的变速感)。
在日本特开平6-323415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自动变速器,即:在离合器到离合器式变速控制中,准确地进行向自动变速器输入的输入转矩的正负,即进行是接通动力行驶(正)还是惯性行驶(负)的判断,并执行基于该判断结果的适合的变速控制。该自动变速器,通过利用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切换转矩传递路径而实现多级变速比,可任意地控制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的传递转矩,并且包括:输出转矩检测部,其检测转矩传递路径的输出转矩;正负转矩判断部,其从由上述输出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输出转矩的极性来判断向转矩传递路径输入的转矩的正负;切换元件变换控制逻辑变更部,其根据由上述正负转矩判断部判断的输入转矩的正负,当输入转矩为正时,首先使在每次变速时要联结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联结,在转矩状态(torque phase)结束时,进行在变速时应释放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的释放,当输入转矩为负时,首先进行应释放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的释放后,使应联结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联结。
根据该自动变速器,在进行离合器到离合器式变速时,切换元件的变换控制逻辑变更部,根据由正负转矩判断部判断的输入转矩的正负(接通动力行驶还是惯性行驶),执行如下的切换元件变换控制逻辑,即:当输入转矩为正时,首先使在变速时应联结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联结,在转矩状态结束时,进行该变速时应释放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的释放,并且,当输入转矩为负时,首先进行应释放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的释放后,使在变速时应联结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联结。由此,无论接通动力行驶时还是惯性行驶时,都能进行没有冲击的顺畅的变速。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4-6077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还针对离合器到离合器式变速公开了可得到良好的变速感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234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60771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自动变速器中,在离合器到离合器的升档变速时,一旦判断为惯性行驶,则首先进行应释放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的释放后,使应联结的转矩传递路径切换元件联结。因此,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产生油压既不向释放侧摩擦元件供给又不向接合侧摩擦元件供给的状态。此时,如果踩下加速踏板,则由于释放侧摩擦元件和接合侧摩擦元件不具有转矩容量,因而发生涡轮高速空转(发动机高速空转;turbine racing),从而不能实现良好的变速(不发生变速冲击的变速时间短的变速)。
另外,包括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由于离合器到离合器式变速中的惯性相的开始是根据接合侧摩擦元件的控制油压来进行判断的,因而针对惯性相的时间(进而变速时间),难以进行高精度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其在接合转换变速(离合器到离合器式变速)且切断动力升档时能够实现特别良好的变速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99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炎性肠病的诊断、分期和监测
- 下一篇:细胞培养器具和使用该器具的细胞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