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薄膜形成方法及导电性粒子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11331.5 | 申请日: | 2008-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2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黑田英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部日东化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3C18/18 | 分类号: | C23C18/18;G02F1/1339 |
代理公司: | 上海金盛协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42 | 代理人: | 段迎春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薄膜 形成 方法 导电性 粒子 | ||
1.一种金属薄膜形成方法,其是通过无电解镀在粒径为0.5μm~100μm的非导电性粒子上形成金属薄膜的金属薄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电解镀在对上述非导电性粒子进行附着金属核的预处理之后实施,并且在具有硫醇基的硅烷化合物的存在下,形成由银构成的上述金属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薄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具有硫醇基的硅烷化合物和水的混合液,与上述非导电性粒子接触之后,开始进行上述无电解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薄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具有硫醇基的硅烷化合物是3-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金属薄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无电解镀通过银镜反应实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金属薄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预处理是如下进行的处理,将含有硅烷偶联剂、水解催化剂及金属盐的处理液,与上述非导电性粒子接触之后,用还原剂,使上述金属盐中的金属析出,从而附着金属核,
上述硅烷偶联剂具有可与上述金属盐中的金属形成螯合物的官能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金属薄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核的金属是金或银。
7.一种导电性粒子,其为通过在非导电性粒子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的金属薄膜而被赋予导电性的导电性粒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导电性粒子的粒径在0.5μm~100μm的范围内,
上述金属薄膜由单层银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电性粒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电性粒子的X射线荧光分析中,作为除上述非导电性粒子所含元素之外的元素,仅检出金、银及硫。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电性粒子,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性粒子用做液晶显示部件的密封剂。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电性粒子,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性粒子用做各向异性导电性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部日东化成株式会社,未经宇部日东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133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支承单元、照明单元和显示装置
- 下一篇:动态虚拟输入设备配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8-00 通过液态化合物分解抑或覆层形成化合物溶液分解、且覆层中不留存表面材料反应产物的化学镀覆
C23C18-02 .热分解法
C23C18-14 .辐射分解法,例如光分解、粒子辐射
C23C18-16 .还原法或置换法,例如无电流镀
C23C18-54 .接触镀,即无电流化学镀
C23C18-18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