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二轮车用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14743.4 | 申请日: | 200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8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中川英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11/00 | 分类号: | B60C11/00;B60C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 二轮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用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机动二轮车用轮胎转弯时,需要向轮胎施加外倾角(camber angle),以使轮胎相对于路面倾斜,这与如乘用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所谓的四轮车用轮胎在转弯时主要为轮胎赋予侧偏角(slip angle)不同。
因此,在机动二轮车用轮胎中,胎面部的接地区在直行时和转弯时相差很大。
在直行时,胎面部的包括轮胎赤道面的中央区与路面接触,并且主要起到将驱动力和制动力传递到路面的作用,而在转弯时,包括胎面接地端的肩侧区与路面接触,并且主要起到接受横向力以抵抗施加在机动二轮车上的离心力的作用。此外,例如在弯内立起行驶时(rise-up running at a corner)、障碍行驶时(slalom running)等,位于中央区和肩侧区之间的中间区起到将驱动力和制动力传递至路面的作用,并且在转弯时接受抵抗离心力的横向力。
因此,如果仅选择单一种类橡胶、单一橡胶硬度等作为布置在机动二轮车用轮胎的胎面部的接地区内的胎面胶,则不能在接地区的各区域内充分发挥上述功能,从而胎面优选地具有5个区结构,该5个区结构是由具有与各区想要的用途对应的特性的胎面胶制成。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机动二轮车用轮胎,其中,如图5中的子午线截面图所示,胎面部包括中央区、一对肩侧区和均位于中央区和对应的肩侧区之间的一对中间区,位于中央区、肩侧区和中间区的各胎面胶均为交联橡胶组合物(crosslinkedrubber composition),中间区的橡胶组合物的模量比中央区的橡胶组合物的模量小,且比肩侧区的橡胶组合物的模量大。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机动二轮车用轮胎中,在子午线截面图中,中央区的胎面胶和中间区的胎面胶之间的接合部的接合线j3与中间区的胎面胶和肩侧区的胎面胶之间的接合部的接合线j4全部都以相同的倾斜角倾斜,使得如果外倾角如图6所示的大,则由于施加在胎面的各接合部的横向力F的作用,抗剥离性劣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85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别地当外倾角大时能够使各区之间的接合部的抵抗大横向力的抗剥离性大的机动二轮车用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用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包括一层以上的层结构的胎面胶;分别从所述胎面部的两个侧部向轮胎径向内侧连续地延伸的一对侧壁部;以及均从所述侧壁部向轮胎径向内侧连续的胎圈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的接地区包括5个区,该5个区为:包括轮胎赤道面的中央区、均包括胎面接地端的一对肩侧区以及均位于所述中央区和对应的肩侧区之间的一对中间区,在轮胎的子午线截面中,布置在整个所述中央区的中央胎面胶和布置在整个所述中间区的中间胎面胶之间的接合线的近似直线与布置在整个所述中间区的中间胎面胶和布置在整个所述肩侧区的肩侧胎面胶之间的接合线的近似直线均沿各所述近似直线的假想延长线与轮胎内侧的轮胎赤道面交叉的方向倾斜地延伸,所述中间胎面胶和所述肩侧胎面胶之间的接合线的近似直线与从所述中间胎面胶和所述肩侧胎面胶在接地表面处的接合点引出的切线在轮胎赤道面侧的交角比所述中央胎面胶和所述中间胎面胶之间的接合线的近似直线与从所述中央胎面胶和所述中间胎面胶在接地表面处的接合点引出的切线在轮胎赤道面侧的交角小。
这里使用的术语“一层以上的层结构的胎面胶”是指胎面部的胎面胶具有单层结构的情况,但是还包括胎面部的胎面胶包括如胎冠(cap)和基部结构等多层结构的胎面胶。
另外,这里使用的术语“轮胎子午线截面中的接合线的近似直线”是指如果接合线的形状为直的,则以接合线本来的方式应用,如果接合线的形状为曲线等,则应用以最小二乘法近似的直线。
这里使用的交角是指JATMA(日本汽车轮胎制造者协会)YEAR BOOK(年鉴)、ETRTO(欧洲轮胎和轮辋技术组织)STANDARD MANUAL(标准手册)和TRA(美国轮胎和轮辋协会)YEAR BOOK等标准中规定的气压条件(200~290Pa)下的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47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