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备1-烯烃和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催化组合物以及制备1-烯烃和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18391.X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8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金元熙;全炳浩;卢庆燮;宋慇擎;鲁基洙;申培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F4/02 | 分类号: | C08F4/02;C08F10/00;C08F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刘晔;朱梅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备 烯烃 丙烯酸酯 共聚物 催化 组合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催化组合物以及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方法。本申请要求于2007年11月28日向KIPO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7-0122198的优先权,其披露的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全部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当1-烯烃(具体为乙烯)与丙烯酸烷基酯共聚单体共聚合时,可形成具有在单纯的聚乙烯中不能获得的不同物理性质的聚合物。物理性质的例子包括粘附强度和低温韧性等,而且这些物理性质会随着丙烯酸烷基酯共聚单体的含量的增加而极大地提高。因此,包含相互混合的1-烯烃和另一种共聚单体的共聚物的发展备受关注。
在通常的已有技术中,乙烯和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是通过高温和高压反应获得的。因此,在公开的生产方法中,通过使用管式反应器或高压釜反应器在1000atm以上和100℃以上的苛刻条件下将乙烯和丙烯酸酯单体同时加入。在上述条件下获得的聚合物为包含3-35%的丙烯酸酯单体(为基于乙烯的极性单体)的共聚物。
然而,为了实现高温和高压的条件,同时为了保证工人的安全,需要另外的设备如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特殊反应器等。另外,由于苛刻的工艺条件,在为了改变组合物而需要改变所需要的共聚物方面存在局限。
此外,采用已知方法生产的乙烯共聚物包含少量的极性基团。也就是说,因为极性单体的含量不高,所以在共聚物中存在聚乙烯的结晶性,因此在将该共聚物用于光学材料如透明膜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另外,对于在已知的管式反应器或高压釜中通过使用高温和高压方法获得的聚合物来说,已经开发出不会大幅度影响透明度的产品。
因此,仍然需要开发出一种用于制备新颖的极性共聚物的方法,其中由于极性共聚单体的含量较高,不需要高温和高压的苛刻聚合条件就能制备不具有结晶性的共聚物。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催化组合物,由于极性共聚单体的含量较高,所以该组合物可用于制备不具有结晶性的共聚物;以及提供一种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为200atm以下和150℃以下的温和聚合条件而无需高温和高压苛刻聚合条件的简单工艺,并且能很容易地控制共聚物的物理性质。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含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催化组合物。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金属纳米催化剂下聚合1-烯烃单体和丙烯酸酯共聚单体的步骤。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过使用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方法而制备的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含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光学膜。
有益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催化组合物中,由于极性共聚单体的含量较高,所以该组合物可用于制备不具有结晶性的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方法为具有温和聚合条件而无需高温和高压聚合条件的简单工艺,并且能容易地控制共聚物的物理性质。
附图说明
图1为在实施例3中获得的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氢核磁共振光谱(1H-NMR光谱);
图2为在对比实施例1中获得的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氢核磁共振光谱(1H-NMR光谱);
图3为在实施例3中获得的共聚物的示差扫描量热(DSC)曲线图;
图4为在对比实施例1中获得的共聚物的示差扫描量热(DSC)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备1-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催化组合物包含由下列通式1表示的金属纳米催化剂:
[通式1]
M/NxOy
其中,M选自第3-12族的过渡金属中,
N选自第3-14族的原子中,
O为氧原子,并且x和y由N的氧化状态决定,
x和y各自独立地为1-20的整数,以及
M为纳米粒子,并且由NxOy组成的载体所包围,或者以吸附状态结合并固定在载体的表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83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