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传送振动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18568.6 | 申请日: | 2008-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4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埃米尔·阿布法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图斯医疗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李冬梅;郑霞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传送 振动 方法 装置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振动传送通过口内和/或口周围的牙齿或骨骼结构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背景
听觉损失影响着美国超过3100万的人口(大约为人口的13%)。作为慢性病,听觉损伤发病率比得上心脏病的发病率,并且类似于心脏病,听觉损伤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上升。
虽然听觉损失的大多数人都能够受助于正确安装的高品质听觉设备,但是在所有听觉损伤人群中,只有22%拥有听觉设备。当前的产品和分布方法不能满足或对仅仅美国就超过2000万的听觉损伤人群的起作用。
听觉损失对人的生活质量和良好心态有着不利影响。听觉损伤的人常常退出社会交往以避免因无法听懂交谈而受挫。近来研究表示,听觉损伤会导致压力等级增大,自信降低,社交能力降低以及在工作场合效率降低。
人的耳朵通常包括三个区域: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通常包括外耳廓和耳道,耳道是声音到达中耳所经由的管形通道。外耳通过鼓膜(耳膜)与中耳隔开。中耳通常包括三个小骨,被称为听小骨,它形成从鼓膜到内耳的机械导体。最后,内耳包括耳蜗,耳蜗是充满流体的结构,包括与听觉神经相连的大量精细感官绒毛细胞。
听觉损失还可根据传导性、感觉神经,或者两者的结合来进行分类。传导性听觉损伤通常源于限制声音传送经过中耳的疾病或失调。大多数的传导性损伤能够采用内科医疗或外科手术医疗。纯粹的传导性听觉损伤代表全部听觉损伤人口的相对少的部分(估计少于全部听觉损伤人口的5%)。
感觉神经听觉损伤大多数出现在内耳,并且占听觉损伤的大多数(估计为全部听觉损伤人口的90-95%)。感觉神经听觉损伤(有时称为“神经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损害到耳蜗内的感官绒毛细胞。感觉神经听觉损伤因为年龄增大或长时间地遭受高声音乐和噪声而自然出现。这种类型的听觉损失不能逆反,也无法采用内科医疗或外科手术医疗;然而,使用正确安装的听觉设备能够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
传统听觉设备是用于治疗从轻微到严重的感觉神经听觉损伤的最普通的设备。这些设备是放大声音至鼓膜的声学设备。这些设备可针对患者的身体和声学特性单独地定制,经过4次或6次分别拜访听力学家或听觉仪器专家。这样的设备通常包括麦克风、放大器、电池和扬声器。近来,听觉设备制造商增加了声音处理的复杂性,通常使用数字技术,从而产生诸如可编程能力和多频带压缩的特性。虽然这些设备已经微型化并且强迫性少,但是它们仍旧可见,并且具有主要的声学限制。
业界研究表示了不购买听觉设备的主要阻碍,通常包括:a)与佩戴听觉设备有关的耻辱;b)不同意关于医学专业的看法,特别是ENT内科医生;c)产生与感知性能问题有关的价值观点;d)在消费者和内科医师层面的信息和教育的普遍缺乏;以及e)来自不满意用户的反面口头传播。
针对那些具有严重深度听觉损失以及基本上聋了(大约为全部听觉损失人口的2%)的人,已经研制了诸如耳蜗植入物的其它设备。采用侵入式和不可逆转的外科手术,将耳蜗植入物的电极插入至内耳。电极通过电极阵列对听觉神经进行电刺激,电极阵列向用户提供可听的提示,这些常常不被大脑认为是正常的声音。在外科手术之后,用户通常需要大量且长期的咨询和练习以实现期望的益处。
诸如电子中耳植入物的其它设备通常以外科手术方式放置于听觉损伤的中耳内。它们是以外科手术方式植入的设备,具有外部佩戴部件。
听觉设备的制造、安装和销售仍是秘密低效的过程。大多数听觉设备是定制加工,由制造商制作以适合每个预期购买者的耳朵。销售商(听力学家或有执照的听觉仪器专家)取下耳道的压痕,并且将压痕邮寄至制造商以便定制模制的硬质塑料铸件的解释和制作。然后,将手工制作的电子设备和传感器(麦克风和扬声器)放置在铸件内,在一段时间周期之后,通常1到2周,最后得到的产品由装运回销售专家。
销售听觉设备的时间周期,从第一次诊断阶段到最后的精细调音阶段,通常跨度超过几个星期,例如6到8周,并且包括与销售商的乘积。
因此,需要有效且安全地帮助患者的听觉损失治疗的方法和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图斯医疗公司,未经索尼图斯医疗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85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